教授风采

首页 >> 教授风采 >> 正文

战“疫”公开课|薛澜:在突发事件中学习,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步

2020-04-16

阅读: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战“疫”公开课》今天推出“科学认识、同心战‘疫’”主题第七期,清华大学教授薛澜为我们开讲《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
  课程介绍:课程以《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为题,分析了风险、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点,梳理了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若干方向。

一、风险、突发事件及其类型
  突发事件一共分为四大类:
  自然灾害,如2008年5月12号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 事故灾难事件,如2015年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等;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涉及社会安全的事件。

二、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

  从新中国建国以后到2003年的非典期间,这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经历了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3年开始,以一案(应急预案)三制(法制、体制和机制)为核心。
应急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大调整
  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成立了应急管理部。

三、新时期中国应急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对公共卫生体系及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高度关注:如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应急管理系统脱节所导致的指挥体系不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公众、社会组织与市场参与应急机制不畅等。
四、如何推进中国应急管理系统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层面

  • 要转变观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件的应对转到风险的防范;
  • 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在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设立跨部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现有应急管理部(厅/局)为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转为指挥部;
  •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保险等机制改变行为者的逻辑;
  • 增强全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加强培训,提高地方党政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在部门和组织层面
1、增加风险治理能力

  • 收集涉及分析和判断公共卫生风险的相关信息;
  • 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判;
  • 给决策者提出相关建议,采取行动。

2、在应急管理方面

  • 要让非程序化决策及执行更加及时有效;
  • 要隔离危机,尽快控制事态蔓延;
  • 要使用非常规思维原理,要有一些领域外的专家跳出原有思路局限,提出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 要确保应急预案的执行与随机应变;
  • 要建立高效的资源调配体系,解决紧急峰值需求;
  • 要把政治动员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 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
  • 要建立权威的公众沟通渠道。

3、总结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微言教育

 

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课
薛澜:《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

电话: (86)10-62783055

传真: (86)10-62782605

关注我们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SPPM公管教学

  • 清华公管干部教育中心

  • 清华·公管校友会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