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 22 党团班集体成员举办了以“探讨‘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奇迹’”为题的主题党团日活动。校党委副书记过勇等教师参加本次活动,与支部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博22团支部书记梅鑫洋主持。
活动伊始,支部进行了现场连线环节,支部的两位同学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国外实践的经历,对比式地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正在位于埃塞俄比亚的联合国相关部门实习的赵家鑫同学探讨了对当地非暴力参与政治生活的思考,强调政治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享了当地对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的高度评价和合作期待。在东帝汶完成调研的朱绍嘉同学提出不能过度关注表面现代化的观点,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认为要关注制度的连续性和可执行性,避免制度选择与当地社会实际发展阶段不适配的情况发生。
接着支部进行了分组讨论。现场分为三个组别,分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组,大家围绕中国奇迹何以产生以及如何传承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汇报了讨论成果。政治组代表兰雨潇分享了关于人民立场,国家法制及文化认同的观点,强调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组代表杨翱翔对“中国奇迹”这一概念进行辩证分析,谈到我国包容性制度的建立对政治稳定的重大影响。经济组代表陶然则分析了我国经济体量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并分享了对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在各组分享完观点之后,同学们还就制度匹配,经济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指出警惕西方话语陷阱的必要性。
党团日活动现场照片
小组代表汇报分享
活动最后,过勇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同学们的国际视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理解制度这一问题进行了分享,认为制度可以具体化为体制和机制。其次,过勇强调,开展公共管理研究要有历史的视角,他以历史上的两次革命为例,论证了制度的变革。过勇指出,我们之所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因为其科学性,更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契合。
过勇对公管学院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要用实践引领理论,增强对国情的了解,以实际行动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他建议同学们多学习历史,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支撑科研工作。
过勇总结发言
本次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党支部同学对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激励公管学子将理论研究与祖国需求紧密相连,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公管学院博22主题党团日活动合影
同学感想
非常高兴能与过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奇迹”。这是一次特别的党团日活动,通过家鑫和绍嘉的海外见闻分享,我得以从比较的视野理解中国特色;在交流探讨中,同学们从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调查与研究心得,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奇迹”,又从微观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奇迹”的诞生在于我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结合我国国情、社情、民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制度的奇迹,也是我们作为公共管理博士生有待书写的中国故事。非常感谢过老师、同学们分享的精彩观点和学术研究的宝贵建议,希望自己今后能扩展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将中国故事纵横延伸;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学习。
——公管学院博22党支部吴彼伦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奇迹”四个字的含义和背后蕴含的力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也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过老师的讲话让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更好地理解了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充满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乘势而上,开展对中国社会治理实践有价值的研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公管学院博22党支部王哲
通过本次主题党团日活动,与支部成员结合制度建设的理论知识,共同回顾、探讨,30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如何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中国凭借着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强大的国防力量,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依靠政府强大的信任度,着力推动改革、促使制度设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匹配,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创造了符合中国现实的奇迹。与此同时,通过产权制度设计、分税制改革,促使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创新、创造积极性,为中国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公管学院博22党支部陶然
供稿丨研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