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共政策讲堂第10期活动在公管学院620会议室举行。美国国家公共行政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大学政府与公共政策学院荣休实践教授、Perspectives on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创刊主编柯克·埃默森(Kirk Emerson)以“协同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前行”为题进行了讲座,共有一百三十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学院教师包括王有强、朱旭峰、王亚华、刘志林、钟玮、陈济冬、赵静。政策所所长戴亦欣主持活动。

戴亦欣主持活动
公管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在活动前致欢迎辞。他表示,Emerson教授享有卓越的学术盛誉,是协同治理领域的知名学者。Emerson教授拥有超过四十年的公共服务经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相当的建树。此次讲座将为我们梳理协同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展望,为相关研究提供更有启发性的思考。

朱旭峰致欢迎词
Emerson教授系统梳理了协同治理的两种理论范式:Ansell与Gash将协同治理界定为公共机构主导的正式共识决策过程,强调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结构性互动;而Emerson等提出的整合框架则突破国家中心主义假设,将协同治理扩展为多元主体自发形成的跨部门、跨层级治理网络。这两种理论的核心分歧在于协同发起主体的界定:前者坚持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路径,后者则承认"自下而上"及同层级间协同的有效性。Emerson教授总结了协同治理的四个特征:(1)跨边界性要求打破组织壁垒和地理限制;(2)公共性确保治理活动始终锚定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3)复杂性应对能力体现为对"奇异问题"(如气候变化、跨境污染)的系统性响应;(4)自愿参与与权力共享机制在不同政体语境下存在差异:在中国等强国家背景下,行政指令可能部分替代自愿性成为协同驱动力,这要求研究者建立更具文化敏感性的分析框架。

Kirk Emerson进行讲座
在此基础上,Emerson教授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协同治理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学科拓展与本土化创新趋势。从研究领域来看,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环境管理中的跨境资源冲突等议题,而当前已形成涵盖应急管理、城市更新、食品安全等多元政策领域的研究格局。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协同治理作为方法论工具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普适性价值。从学术产出维度来看,西方文献在过去二十年间呈现三倍增长,中国CNKI数据库更收录超过30500项相关研究。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从定性案例向混合研究的发展,运用fsQCA等前沿技术解构领导力、资源配置等关键变量对协同绩效的影响;在理论突破层面,基于本土实践重构"自愿性"概念,揭示行政指令、经济利益与社会资本等多元驱动逻辑。

讲座现场
Emerson教授进一步对协同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在时间维度上,协同治理发展为动态演进的生命周期过程,而非静态结构。现有的四阶段模型揭示了协同治理的发展规律,后续研究则进一步识别出多样化的演进轨迹,表明协同治理的成功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可能经历快速突破、长期稳定或中途衰退等不同路径。这一认识要求研究者采用动态评估框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差异化的绩效指标,避免将初创期的关系建设与成熟期的政策产出简单对比。其次,对复杂性的再认识推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传统研究中对关键变量的简化操作已无法满足理论发展需求,Emerson教授团队开发的多维度测量工具通过纳入自主性、利益关联、合规压力等要素,更准确地捕捉了参与动机的复杂性。最后,冲突作为协同治理的催化剂和核心要素得到重新重视。现有研究对冲突的关注明显不足,但实践表明,从环境争议到城市更新,冲突既是协同的起点,也可能通过专业调解转化为建设性驱动力。美国建立的大学协同治理网络和中国深圳的创新直播协同机制,分别展现了不同政体背景下冲突管理的制度创新。
在点评阶段,公管学院副院长钟玮副教授从应急管理视角对协同治理研究进行了点评。在方法论层面,其团队运用基于主体的建模(ABM)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政府危机沟通时,揭示了数字时代协同过程的动态复杂性,但也面临模型简化悖论与现实解释力不足的困境——算法模型虽能模拟协同动机等要素,却难以完全捕捉现实治理中的非线性特征;同时,中国应急管理案例的数据敏感性也为模型验证带来挑战。因此,需要结合中国情境下的案例进一步发展协同治理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呼应。

钟玮作点评
刘志林教授则从社区治理角度对中国情境下协同理论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点评,强调中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对协同过程的影响。在理论发展中,可以跳出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尝试从基层治理的解构协同的动态性,进一步扩展理论的适用范围。

刘志林作点评
在提问阶段,现场同学分别从协同治理的概念辨析、协同中的领导力要素、信息技术发展对协同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提问。Emerson教授分别进行了回应,强调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协同治理实践需要特别关注政府主导性与多元主体参与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为协同治理理论寻找突破。活动最后,戴亦欣代表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向Emerson教授赠送活动海报,参会师生同学合影留念。

戴亦欣向Kirk Emerson赠送海报
供稿丨政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