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之际,第十一届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论坛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全球南方时代的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由公管学院主办、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所”)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重要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同时,研讨会还邀请了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就《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国际发展与治理的互动关系,发表真知灼见。

论坛现场
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全球南方群体崛起且加强协调配合,正成为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本次论坛既是对全球南方群体崛起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学院推动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务实举措。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凝聚共识,共同为全球南方时代的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彭宗超致辞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张瑾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撰写《全球发展报告》,构建全球发展知识网络,研究交流中国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历程以及全球南方研究中心的成立。她指出,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涉及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的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通过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全球性倡议,以及“一带一路”等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瑾致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发表讲话。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经贸纠纷等新兴全球治理问题的紧迫性凸显,但人类社会治理体系难以跟上技术变革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速度,全球治理机制的有效性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国际交流沟通,期待与国际社会共同加强对全球治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构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薛澜讲话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作题为“从‘治平异构’迈向‘治平同构’——公共管理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论析”的主旨演讲。全球治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能够从以下三方面拓展公共管理的生命力:一是更新全球化议题和国际国内双视角,将国家治理议题与全球场景接轨;二是构建全球治理的良性循环,促进不同文明治理理论的互鉴;三是创造更加多维和开放对外空间,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中外互融对话、全球治理框架下不同研究对话。

丁煌作主旨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任晓作题为“危机中的全球治理”的主旨演讲。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着大国之间不一致与现有体系受破坏的挑战,全球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应当关注国际秩序的演进过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构,推动建立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机制。

任晓作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作题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的结构转型与中国参与机制”的主旨演讲,指出全球减贫治理体系正经历从“西方中心”向“多元共治”的范式重构,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成果与全球发展倡议的制度性机制为重构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减贫治理机制提供了支点。中国有减贫理念、技术与政策经验,并搭建了双轨式参与全球减贫与发展治理的制度性路径,正在重塑全球减贫治理的规则体系。

徐秀丽作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研究员任琳作题为“国际秩序转型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主旨演讲。应对国际秩序变动需要跨越新自由主义内生陷阱、新马尔萨斯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以及金德尔伯格陷阱这四个陷阱,在此过程当中亟需全球治理提供方案,通过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任琳作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教授作题为“新绿色对外援助与国际政治支持”的主旨演讲,阐述对外绿色发展援助对中国国际政治支持的影响。他指出,中国绿色援助能显著提高受援国在联合国大会与中国投票的一致性,而褐色援助则无此效果。绿色援助还提升了OECD国家对中国投票的支持率,但褐色援助却显著降低了这种支持。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外绿色援助项目投入,长期坚持绿色“一带一路”,贯彻落实外援项目的法律监管,以及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朱旭峰作主旨演讲
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旭教授作题为“‘全球南方’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挑战、方向与路径”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治理改革是国际秩序演进、全球治理走向“善治”的必然要求,“全球南方”的崛起为此注入了新动力。未来,“全球南方”将继续坚持发展权优先、推动和平合作、多边主义治理价值的实践,致力于实现全球治理从“西方中心”到“多元共治”的实质性跨越。

朱旭作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作题为“全球气候治理:主体,机制和过程”的主旨演讲。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体系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之一,具有复杂的问题属性。全球气候治理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政府主导的硬机制和非政府主导的软机制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中国可以通过边际协同治理和软机制示范效应,以低成本、高协同的方式推动国际规则的渐进改革,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重目标。

陈玲作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黄葭燕作题为“全球南方与全球卫生筹资”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卫生筹资是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全球南方国家在卫生筹资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缺乏国家层面的筹资体系和财务风险分担机制。国际社会需要关注卫生援助的渠道和方向,创新国际融资机制;全球南方国家应依靠自身力量,加强国内卫生体系和筹资机制的建设。

黄葭燕作主旨演讲
论坛开幕式及主旨发言环节由公管学院副院长兼国际所所长高宇宁副教授,国际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应博教授主持。

高宇宁、李应博主持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环节
下午,《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分为理论篇和专题篇展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出席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刘宏松,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黄葭燕,公管学院副院长兼国际所所长、长聘副教授高宇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俞晗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桂天晗,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室执行主任、社会学助理教授孙晋,中国科学院大学助理教授杨越,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博士生彭婉,武汉大学博士生吕嘉欣,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赵捷、李鹏飞,清华大学博士生包堉含围绕全球治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和教材建设进行了成果分享和深入探讨。

《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发言嘉宾(按发言顺序)

高宇宁、俞晗之主持教材建设研讨会

《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教材建设研讨会现场
供稿丨国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