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5月9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学术沙龙第199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沙龙邀请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区和区域发展杰出教授Martin Kenney围绕“冲击下的美国大学创新体系变革”主题分享相关研究。同时,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Barry Naughton,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研究员崔之元,副教授陈济冬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贾开担任点评嘉宾,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主任陈玲主持。

CIDEG学术沙龙第199期嘉宾合影
活动回顾
在讲座中,Martin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这一历史可追溯至二战时期,当时曼哈顿计划、雷达技术等军事科研项目将大学纳入国家战略核心,国防经费的大规模投入也开启了“联邦—大学”合作的黄金时代。进入1980年代,伴随美日技术竞争加剧与新自由主义兴起,风险投资(VC)逐渐成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关键中介,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硅谷初创企业和IPO的转化。由此形成了一种创新模式:联邦与私人资金共同支持大学科研,商业利润反哺学术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持续涌入,构建起“脑力增益”(Brain Gain)的良性循环。

Martin Kenney作主旨演讲
然而,这一模式正遭遇特朗普时代的全面冲击。Martin教授指出,美国研究型大学当前面临资金紧张、人才流动受限、价值理念争议和制度环境变化等四类系统性风险和挑战。在财政方面,联邦经费缩减和税收政策调整加剧了大学的债务与预算压力,影响其财务稳定性。在人才方面,移民政策收紧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引进造成障碍,削弱了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链。与此同时,围绕多元包容政策与言论边界的社会争议,也对高校治理和学术自由带来新的挑战。此外,大学公益属性的制度认定变动很可能影响其免税地位及融资能力,进而影响长期发展。
面对多重危机,Martin Kenney教授认为美国大学未来可能面临分化加剧的局面,即资源集中于少数顶尖高校,普通院校则在财政压力中日益边缘化。他强调,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仍具不可替代性,未来亟需探索新的制度路径,以应对变动中的全球科技与知识格局。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和同学们与Martin Kenney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Barry Naughton教授首先高度肯定Martin Kenney教授的系统性分析。他指出,尽管面临政策冲击与社会分裂,美国部分精英大学仍具有一定的制度韧性。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大学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包括入学意愿下降与性别差异扩大等现象,反映出社会认知与高等教育功能之间的错位。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大学在社会与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Barry Naughton作点评
接下来,陈济冬副教授以罗切斯特大学为例,分析了“企业-城市-大学”共生模式的形成,并提出要重点关注大学在公共资金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在知识生产和商业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此外,贾开副教授提出了几点反思,他认为,从历史角度看,过去大学引领了信息发展,但如今,知识的产生方式是否已经改变?我们是否正在迎来创新体系的新时代?此外,政府能否成功决定创新的走向?如果可以,创新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崔之元作点评

陈济冬作点评

贾开作点评
最后,陈玲教授提出随着美国大学在创新体系中作用的减弱,大型科技公司正逐步成为知识创造的重要力量,推动大学与企业关系前所未有地紧密。在经费削减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开始扮演类似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推动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公共产品的私有化。

陈玲主持会议
本次学术沙龙通过热烈的学术讨论,为大家提供了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动向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最新洞见。Martin Kenney教授的深度研究,精准剖析了美国大学当下的生存困境:联邦科研经费持续削减,人才政策频繁更迭,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博弈,正从根本上冲击着其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传统优势。与此同时,研究还将视野拓展至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深刻变革,探讨在时代浪潮下,高等教育与创新生态的未来走向。

会议现场
供稿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