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共政策讲堂第11期活动在公管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为协同治理学术工作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二十余位老师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美国公共行政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大学政府与公共政策学院荣休实践教授、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期刊创刊主编Kirk Emerson教授参加了活动并对宣讲论文进行了点评。公管学院长聘副教授、政策所所长戴亦欣主持活动。

工作坊活动现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孙悦副教授汇报了题为“Tokenistic Collaboration 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 Study of Mandated Collaborations in China”的研究,该研究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为例,探讨了强国家背景下指令性协作治理的效能差异及转化机制。通过分析227份政策文本,研究发现行政干预对协作结果具有非线性影响:上级政府的“行动方案制定”间接推动实质性协作,而“参与者召集”易导致运动式治理;监督问责既有抑制协作自主性的直接效应,也有通过“结对帮扶”间接促进资源交换的积极作用。研究突破了西方协作治理的“自愿性”假设,揭示了威权体制下“压力-自主”的动态平衡机制,提出“中间成果累积”是行政主导型协作可持续的关键。

孙悦宣讲论文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冯博同学汇报了题为“Lead by Relationship: The Behaviors of Relational Leadership inregion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研究,该研究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案例,探讨了关系型领导行为在区域协同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协同场域存在三类领导者(网络行政组织正式领导、专项部门领导及边界联络官员),其关系型领导行为(如关系启动、调适、催化)显著提升协同效能感知,但效能受系统情境、任务属性与协作阶段的三重调节。研究突破了传统静态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微观领导行为通过信任构建、冲突管理与利益整合的动态作用机制,证实关系型领导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网络凝聚力。

冯博宣讲论文
来自北京大学的保瑞同学汇报了题为“Telling the “Good" China Story: The lmpact of the Narrativ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n Citizen Trust and Collaborative Willingness - A Survey Experiment”的研究,该研究基于“积极公共行政”理论,通过调查实验探讨了公共行政研究叙事对公民政府信任及协同治理意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极叙事显著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及协同参与意愿,而消极叙事则产生负面影响;叙事来源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首次实证验证了PPA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揭示了公共行政知识传播对公民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为政府通过传播成功案例构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依据。

保瑞宣讲论文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毕馨雨同学汇报了题为“Bridging State and Society: The lmplementation of the 'Point-Based Assessment System' Policy in China's Rural Goverance”的研究,该研究以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积分制管理政策”为例,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基层政策执行中的动态互动。研究发现,PBAS通过“整合-竞合-耦合”三重机制弥合国家与社会的鸿沟:纵向整合实现上下联动,横向竞合提升政策创新能力,协同耦合增强社会认同。研究揭示了基层创新如何平衡集中监督与地方自主性,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并为理解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毕馨雨宣讲论文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窦泽萌同学汇报了题为“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Aaricultural Trade: China's Zero Deforestation Sovbean lmports from Brazil”的研究,该研究以中粮集团在巴西采购零毁林大豆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协同治理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中粮通过ESG原则、区块链溯源、卫星监测及农户培训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框架。研究表明,该模式的成功依赖于系统性条件、治理机制及适应性策略,体现了南北合作下经济与环境目标的平衡,为全球农业可持续贸易提供了范式。

窦泽萌宣讲论文
在点评阶段,Kirk Emerson教授高度评价了五篇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并特别强调中国制度环境为协同治理理论发展提供了独特贡献。西方学界长期将“自愿参与”和“去中心化”视为协同治理的核心特征,但中国的案例和研究表明,协同治理过程中的行政主导与自主性之间可以形成动态平衡,甚至通过“压力-转化”机制产生更高效的协作成果。这种制度弹性挑战了传统理论范式。

Kirk Emerson进行点评
活动最后,戴亦欣向Kirk Emerson教授赠送海报,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供稿丨政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