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博士后成鸿庚、教授邓国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健的合作论文《制度变迁、组织复杂适应与治理模式重塑》在《管理世界》刊出。该研究针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逻辑转换现象,着眼于乡村发展两个战略时期,揭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组织复杂适应及治理模式重塑的规律。经典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新旧制度转换存在较长时间间隔的制度时滞,然而,从特惠式治理到普惠式治理,中国乡村发展制度变迁的特点表现为制度逻辑的快速转换。如何科学认识制度逻辑变迁与组织行动之间的传导及其演化机制,进而揭示国家治理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即制度逻辑转换如何催生新的治理模式?该研究希望通过深度案例研究,探索制度逻辑的转换及其深层运作机制,从而为阐明中国治理场域发生的多领域制度变迁提供分析框架。
研究从制度逻辑转换入手,整合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央地关系理论以及地方组织的复杂适应系统视角,构建了一个分析制度变迁期组织复杂适应过程的框架。该框架为中国特色制度变迁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提供了创新方向。该研究聚焦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制度变迁情境,采用双案例比较研究方法,探究组织复杂适应过程。研究揭示了战略实施系统中多元主体的互动机理,阐释了制度逻辑演进的具体机制,并探索了制度逻辑如何快速转换以催生新型治理模式。研究得出的制度逻辑统合模型,反思了以往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
研究简介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发展制度变迁进程加快,并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乡村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效能。然而,其中的制度和治理效能之间的理论关系一直未得到充分阐释。探索制度逻辑转换及其深层运作规律是回答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呈现为三阶段制度演进特点,从中国特色制度变迁角度理解这种制度演进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制度变迁的组织复杂适应视角,该研究从制度变迁的逻辑转换过程入手,深入两个县域多元治理组织逻辑转换的“接收内化—试验行动—互动涌现—模式迭代”全过程,探索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复杂适应。该研究首先结合“中央制度确认”、“地方政策延展”、“战略行动”、“新制度逻辑涌现”等概念构建了制度变迁的组织复杂适应过程框架;其次,从中国国家治理的复杂系统视角出发,在理论框架中解构了县域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复杂治理系统,从特殊性和复杂性阐明了县的制度分析含义。最后,该研究通过考察不同政策节点的组织复杂适应,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搜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并进行对比式写作。第一个案例的组织复杂适应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主体增能”为特点的战略行动,第二个案例的组织复杂适应过程则形成了以“组团创设”为特点的战略行动,两县差异化的战略行动在制度逻辑识别、冲突、交互和迭代过程中的组织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性。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地方不同治理主体基于制度逻辑识别、冲突、交互和迭代过程形成不同的战略行动,从而出现新制度逻辑的涌现,而各治理主体针对治理对象采取的战略行动,则在逻辑强化中共同构成了新的治理模式,即治理模式重构过程内生于制度变迁过程。两县组织场域对于制度变迁的复杂适应过程表明,中央战略动员和创新激励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发展初始条件,在层层动员过程中会推动不同地方治理主体拥有不同的制度执行合法性环境及其资源,从而形成地方治理主体响应制度变迁的基本条件。然而,地方组织响应面临的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制度多元体,这种制度情境在提供行动资源的同时也限制了其创新能动性的发挥,在制度目标实现的压力下,地方多元组织展现出强大的制度逻辑适应能力。该研究提出制度逻辑统合模型,阐释了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逻辑统合的特殊互动机制。
该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国式现代化是驱动一个大国制度变迁和国家治理转型的复杂过程,需要精准把握制度逻辑统合的客观规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需要注意制度逻辑的动态调适。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周期较长,中央政府需要在复杂治理体系中创设更多有利于政策实施的统筹机制和区域互动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等前期制度成果,及时确认、转换制度方位,调整相应反馈模式,保证整体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和创新性的动态持续交互;第二,我国各地区乡村发展不均衡,县情复杂,在战略推进以及制度转换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制度统合,在部门之间更新联动工作机制,从而缩短逻辑冲突时滞,加速公共政策实施。第三,市县乡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据本地发展禀赋采取小步快走策略,在项目运行中注意资源整合,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需要及时辨别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分离,通过多元化反馈机制加快治理反馈循环,从而及时将组织行动模式调校到新制度逻辑要求中来,保证制度逻辑转换的及时性和协调性,形成新的更具适应性且更加有效的治理模式。
研究贡献
这一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学界对于制度变迁分析模型的现有认知,所提出的包括逻辑识别、逻辑冲突、逻辑交互和逻辑迭代等概念在内的制度逻辑统合理论模型,能够为阐明多元制度领域复杂性问题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同时,该研究进一步反思了制度理论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制度变迁的逻辑转换观出发,分析了上述理论视角下相关理论模型的局限性。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组织复杂适应是在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有限度发挥能动性的一种共演模式,突出表现为央地互动格局形塑下,地方通过自组织试验开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互动式创新。此外,该研究深化拓展了中国特色高位推动形成政治势能的微观机制。高位推动的关键并不在于“位”的结构化优势,而在于中央把握战略调适的关键性机制以及制度变迁的资源塑造机制。最后,该研究从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建构角度提出,中国特色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策目标群体建构在一种制度“统合—适应”的角度下复杂共演化的,而不是在政策设计中加以区分和塑造。
作者简介
成鸿庚(第一作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邓国胜(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李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论文来源
成鸿庚,邓国胜,李健.制度变迁、组织复杂适应与治理模式重塑[J].管理世界,2025,41(4):155-174+217.
供稿丨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