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以“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变革与自主知识创新”为主题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院25周年暨第二十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李宝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等出席会议。论坛开幕式与主旨发言环节由公管学院院长朱旭峰主持。

论坛现场
过勇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变革与自主知识创新”为主题,旨在探索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希望论坛汇聚各界智慧,聚焦时代命题,回应治理挑战,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主旨发言环节,杨伟民,李宝荣,江小涓,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管学院教授薛澜,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分别围绕“创设发展规划学科,完善发展规划理论,加强发展规划研究”“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角度的AI向善:合理与合意”“公共管理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进行交流。
当天下午,五场分论坛举行。与会嘉宾与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的5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分享与交流互动。
闭幕式上,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发表致谢。
近400名来自全国各地公共管理学术界与实践界代表和清华公管学院院友参会。
以下为论坛详情
第二十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变革与自主知识创新”为主题,旨在探索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他强调,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汇聚各界的智慧,聚焦时代命题,回应治理挑战,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围绕“创设发展规划学科,完善发展规划理论,加强发展规划研究”主题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这应该是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发展规划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学科设置,应该服务国家发展。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应该符合中国治国理政的实际。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理论,还需要逻辑贯通的体系化总结、理论提升的学理化归纳。要加强发展规划问题研究,及时总结归纳并充实到发展规划理论和教学中,并为今后的五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杨伟民作主旨发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李宝荣围绕“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做主旨演讲,他认为,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国家、服务改革的紧迫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作为构建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丰厚沃土与广博空间,秉持科学精神和长期主义,遵循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与方法路径,坚持和加强国际比较,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李宝荣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以“社会科学角度的AI向善:合理与合意”为主题,剖析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治理未来。她提出,人工智能发展既要追求技术合理性,更要注重社会合意性,必须建立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当前亟需构建多方共治的AI治理框架,包括完善伦理审查机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强化算法透明度要求等具体措施。她强调,要防止技术优势转化为社会不公,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社会共同价值观,要为汇集千万主体的分布式治理和社会核心关切的集中式治理协同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于民,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江小涓作主旨发言
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围绕“公共管理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主题做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改革与建设建立在治理理论中国化和治理经验理论化的基础之上,应通过追溯和扬弃单极霸权体系,重构更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要素,探索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下的全球治理进路,坚持“体系能动论”,以团结互助视域、多数者导向思维、“并蓄—涵养”的共同体逻辑来完善全球治理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人民性与公共性、协商性与渐进性、多元化与网络化,继而完善全球治理的规范依据,激励多元主体参与,探寻瓦解霸权逻辑的思想解放之路。

丁煌作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围绕“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深入分析了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他指出,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总目标应是构建源自中国,包含中国发展经验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自主”的知识体系、目前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为什么还不算是自主的、社会科学如何提出自主性的概念这三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也从丰富的实践源泉、全球视野与比较优势和顶层设计和资源支持等方面分析了当下面临的机遇;从对拿来主义的路径依赖,平衡科学性和独特性的不易,及推动学科交叉和政学沟通的困难等方面分析了本研究面临的挑战,呼吁学界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协同攻关,共同推动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点突破,实现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

薛澜作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以“建设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与社会效应,点明了智能社会信息充裕、即时反馈、认知重塑、组织解构和边缘激荡等五个关键特征,提出人不应也不能成为技术的附属,智能社会建设必须注入人文温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建议在智能治理中保留人文关怀,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幸福感的数字生活,实现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综合平衡。

苏竣作主旨发言
论坛开幕式与主旨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院长朱旭峰主持。
平行论坛
10月25日下午,参会嘉宾就“公共政策自主知识体系”、“‘十五五’规划与中国式现代化”、“智能社会发展与治理”、“新时代的公益慈善与社会价值创新”、“地方治理与发展创新”五大主题进行分论坛研讨,围绕中国特色公共政策理论、“十五五”规划、智能社会、中国特色地方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这些讨论既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凸显了公共管理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价值。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50余人进行了主题分享与交流互动。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平行论坛一至五
闭幕致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发表致谢。他表示学院举办第二十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既是对过去二十五年办学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未来学科使命的开拓与创新。本次系列活动汇聚了多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治理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不仅拓展了对自主知识创新的理论认识,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了实践智慧。感谢校领导的悉心指导、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师生员工的辛勤付出以及校友们的一贯支持。他期待在未来能够构建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的新篇章。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副院长朱俊明主持。

闭幕现场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清华校友总会公共管理学院分会协办,共吸引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公共管理学术界与实践界代表和清华公管校友院友参会。论坛还通过多家媒体平台直播。据统计,共有73万7千人次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观看本次论坛。
供稿丨高层论坛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