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风采

首页 >> 教授风采 >> 正文

明德学术丨外部环境视角下高压力考试中的学业表现与性别差距 我院副教授张明昂与合作者在JDE发表论文

2025-11-05

阅读:

近期,我院副教授张明昂(通讯作者)与北京大学博士生黄海、长聘副教授黄炜、长聘教授施新政共同撰写的论文Gender composition, social contex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gh-stakes examinations(性别构成、社会环境与高风险考试中的学业表现)在发展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发表。本研究基于中国高考这一高利害情境,探讨了高风险考试中的性别构成如何影响学业表现,以及该影响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构成和社会环境对竞争性条件中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影响,且呈现明显的性别异质性,这一发现对于完善教育领域的微观政策设计以推动性别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推动优质教育和经济机会方面的性别平等对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性别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但在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高技能、高压型职业中,性别差距依然明显。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女性在高利害竞争场景中的表现通常弱于男性,而这种差距往往会对教育成就和后续劳动力市场表现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准确识别影响女性在高利害竞争场景中表现的因素,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政策,减少性别不平等现象,并提升女性在教育和职场中的表现。


研究发现


本文立足于中国高考这一决定个人前途、通往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将对影响因素的关注从个体层面转向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问题:在这场高压、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考生周围同伴的性别构成是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认知表现?

对此,本研究采用了一个较大规模、具有地区多样性的数据集,结合随机座位分配的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高风险考试环境中的性别构成与学业表现的因果关系,并深入分析了地方社会规范如何调节性别构成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女生占主导的考场环境中,女生的考试成绩显著提高,这种差异化反应有助于缩小初始的性别差距。该效应背后的可能原因在于,视觉感知和性别刻板印象对心理压力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考场内的即时同伴效应与考场外的宏观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关联,性别构成的积极影响在性别平等程度较高、儒家规范较弱的地区更为显著,突显了地方社会背景的关键作用。


研究贡献


本文的结论揭示了高压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女性的重要影响,在理论上丰富了对高利害竞争情形下性别表现差异的认识。在政策含义上,本文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具体的干预点,并揭示了微观政策无法脱离宏观社会背景这一事实。通过运用这种将情境干预与社会结构变革相结合的视角,能为解决性别不平等等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综合性思路。


作者简介


黄 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黄 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施新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教授

张明昂(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


Huang, H., Huang, W., Shi, X., & Zhang, M. A. (2025). Gender composition, social contex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gh-stakes examination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76, 103509. https://doi.org/10.1016/j.jdeveco.2025.103509



供稿丨科研办

电话: (86)10-62783055

传真: (86)10-62782605

关注我们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SPPM公管教学

  • 清华公管干部教育中心

  • 清华·公管校友会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