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先后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教授做访问学者。兼任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城乡公共治理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政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受邀担任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中国区协调人,国际行政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 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公共管理评论》《中国农村观察》等十余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致力于吸收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前沿成果,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分析与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国公共治理和政策问题的解决之道。主要学术特色是以转型期中国公共治理为主线,围绕水管理和乡村治理问题开展了大量跨学科研究,学术成果产生一定学术影响,并对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产生积极影响。深耕公共事物(Commons)治理这一新兴公共管理基础学科方向,积极推动中国公共事物治理学科发展:出版中国首部研习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的专著《增进公共事物治理:奥斯特罗姆学术探微与应用》、首部公共事物治理中文教材《公共事物治理概论》,制作上线该领域首门慕课课程,创办中国首个公共事物治理国际会议并成功举办五届大会,持续推进国内外公共事物研究交流合作。曾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等荣誉或称号。
作为主讲教授面向清华大学本硕博各类学生开设多门课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国情概论》《制度分析与公共治理》《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三农“问题前沿》等,累计授课逾2000学时。基于课程教学推出多门“学堂在线”慕课,在线选修人数逾10万人。教学成果曾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次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和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指导公共管理博士和硕士毕业研究生百余名,有25人次获各级优秀毕业生表彰和优秀学位论文奖励,6次获评全国行业性、北京市和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团队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多次获奖,其中指导的清华大学“香港乡村振兴队”在第六届大赛上荣获冠军。入选第三届全国优秀MPA教师和首届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研究领域】
公共事物治理,城乡公共治理,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