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薛澜:新兴科技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治理
当前,科学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把人文和伦理的思考带到科技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中,降低各种潜在的风险,促进科技向善,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就新兴科技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治理发表了观点。现代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及潜在影响 现代科技创新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前沿发展方...
2022/04/11
详情
我院朱旭峰教授荣获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第二届“青年学者奖”
11月6日上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第二届“青年学者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1年年会“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优化:智慧、生态与人文”上举行。颁奖仪式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共同为清华大学朱旭峰、东南大学刘修岩、中国科学院王姣娥三位获奖学者颁发亲笔签名的获奖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等百人论坛成员共同见证了颁奖仪式。 三院院长侯建国(右三)、谢伏瞻(左一)、李晓红(右一)共同颁奖 青年学者奖是论坛为激励青年学者从事城市研究热情,同时也为论坛储备人才而设立的,以近5年发表相关领域论文影响力为准入门槛,综合考虑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等,每两年评选一次,经三轮评审,三院院长联席会议审定,我院朱旭峰教授荣获该项殊荣。 三院院长亲笔签发的获奖证书 2014年8月31日,吴良镛、徐匡迪等共同倡议: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5年10月17日,在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的倡议下,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改由中...
2021/11/09
详情
从创新到增长:我院李应博副教授等发表英文论文解析区域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间关联机制与中国范式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应博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创新领域顶级期刊Technovation发表论文《连接新兴产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纽带、绩效与中国范式》(Connecting Emerging industr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Linkages, effect and paradigm in China)。论文首次系统地解析了区域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增长之间的关联机制与传导路径。作者采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区域创新指标与七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综合运用区域熵、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体系对七类新兴产业增长的长短期效应;提出中国新兴产业创新的四种基本范式以及相应政策启示与未来方向。 主要结论 新兴产业是指创造颠覆性技术和/或巨大市场潜力的部门和公司的集合。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源头。国际学术界在区域创新体系对一些传统行业的作用机制上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区域创新体系是否也将影响近十年来在全球技术催生下的一些新兴产业,且将产生哪些机制效应,尚缺乏理论深化。尤其是中国自2010年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来,中国七类新兴产业发展是否存在共性范式,是...
2021/10/26
详情
以声誉促善治:我院魏钰明博士、苏竣教授等发表英文论文讲述政府声誉管理的中国故事
声誉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全球热点与新兴前沿,它为政府突破传统绩效考评桎梏,实现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钰明博士后、苏竣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郭跃博士,植根于中国的现实情境,率先将声誉管理理论引入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实践的分析,向国际社会生动地讲述了声誉管理的中国故事。这项合作研究成果《在钢丝上跳舞:地方政府应对公众压力的声誉管理策略》(Dancing on a tightrope: Th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public protests in China)近日正式发表在公共管理学科顶尖期刊《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第99卷第3期。该研究为深入理解中国地方政府面对多重压力时的行为特征与逻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文章简介 声誉管理的核心思想不是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政策目标,而是通过在上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反复沟通协调,达到多方共赢的“善治”目的,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声誉,赢得上级的信赖和群众的支持。在一些重大工程选址决策时,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地方政府往往面...
2021/10/25
详情
我院教师梅赐琪在清华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在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公管学院长聘副教授 梅赐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2021级新生以及各位家长: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同事们向今天入学的2021级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每一级的清华人都是特殊的,但是你们还是要更特殊一些。在人类和七种冠状病毒的遭遇之中,你们中的绝大多数见证了其中最危险的两次,一次懵懵懂懂的还在父母的襁褓,一次脱颖而出来到了清华的怀抱。对这两次疫情的联想,相信已经在这个夏天被你们的家人和朋友们反复提起,并且为你们的成长经历更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今天我能够作为教师代表来跟大家讲几句话,也是一个特别特殊的经历。上个星期收到通知以后,我就一直在回忆自己1995年考入这所学校以后的全部人生。我的思虑如此过度,以至于有几个晚上我都梦见,学校在查看了我的大学成绩单以后,决定取消我这次发言的资格,非常的失败和沮丧。相信我,这样的梦你们在大一的时候也常常会做。毕竟,对过于美好的事物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表示怀疑,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 但是,这几个夜晚吓醒的经历,让我找到了今天跟各位分享的关键...
2021/09/03
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重磅文章丨江小涓: 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刊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的文章《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 文章指出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数字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演变分为技术未赋能、技术加持和数字技术赋能三个阶段。可以从赋能消费者、赋能创意者、赋能生产者、赋能社交行为和赋能文化传播五个方面来分析数字技术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的效率,如何推动数字内容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部门和数字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21/09/01
详情
《经济研究》丨江小涓:立足国情与时代,探索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之道路
本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21年第6期 本文旨在概要描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下的对外开放历史轨迹,分析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并遵循党中央做出的战略部署,讨论未来开放趋势。 一、 渐进式开放:中国开放道路的突出特色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重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随即派人出国考察,1978年5月到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带团去西欧考察,亲眼看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特别是技术和产业方面的差距,回国后向中央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建议。【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关于对外开放,全会指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2】 对外开放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新事物,政治上面对许多质疑和担忧,经济上面对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产业界应对开放能力较差,在这种环境下,全面一揽子的对外开放不可行也并非最优。因此,决策层决定采取“小切口”“小步走”的方式开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渐进开放模式。渐进开放体现在区域、产业、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其中区域渐进开放最有代表性和综合性,...
2021/08/23
详情
王亚华教授出任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
ISSN: 2772-655X 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新近创办国际学术期刊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作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World Development的姊妹刊,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王亚华教授和英国肯特大学的Abigal Efua Hilson副教授受邀担任新刊主编(Editors-in-chief)。近日,爱思唯尔官网上线了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期刊主页,正式接受公开投稿。 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是一份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的社会科学期刊,致力于反映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理论、实践、政策解决方案和全球最新的研究趋势,加强对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理解,跟踪评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探索改善公共生活质量和公共物品福利效果的可持续方法,鼓励社会和环境科学领域内聚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Worl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欢迎具有多学科属性、选题新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质量研究论文,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向的前沿成果。 王亚华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际公共事物学会(...
2021/08/18
详情
中国道路对于西方是根本性之超越,中国道理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从中国道路到中国道理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年08月09日 《中国道路与中国道理》,鄢一龙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中国崛起是人类前所未见的奇迹,打破了三大发展迷思 现代中国的崛起是人类前所未见的奇迹,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发展奇迹。1949年,中国是世界上人均GDP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但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很快就会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目前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标准是大于1.2536万美元。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十四五”期间将提高到78.3岁,而美国原来是78.8岁,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下降了1.5岁,变为77.3岁。这意味着虽然以汇率法计算的中国人均GDP还只占美国六分之一左右,但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与美国大体相当。 更为重要的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崛起打破了三大发展迷思。 一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的“玻璃天花板”。发展中国家长期被纳入一个西方中心/非西方边缘的全球发展体系中,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不被允许突破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依附型或者半依附型的发展,而不能真正独立自主发展;只能在霸权国家所容许的分工体系之内...
2021/08/09
详情
成果掇英 | 朱俊明等: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
转自:清华文科 · 成果掇英 学院副教授朱俊明等所著的《Low-carbon innovation induced by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该文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 清华大学 朱俊明、薛澜、邓兴华、樊依纯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年09月 第01期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在缺少有效的全球性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我国与其它一些国家积极尝试区域性气候减缓政策,排放权交易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一种市场型政策工具,排放权交易是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核心措施,也被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采用。我国于2011年宣布在两省五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于2013-2014年间陆续启动排放权交易,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先行探索。这一系列政策试点的开展适逢我国自“十一五”开始、付出艰辛努力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又是对全球性问题在区域层面的有限应对,不免使人担心政策可以达成的增量效果。 朱俊明、薛澜、邓兴华与樊依纯的论文“Low-carbon innovation induced by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2021/07/30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