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事务治理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5年2上 【摘要】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是农民如何达成有效和稳定的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农民合作方式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强制合作转变为税费改革后的自愿合作。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使基层村社组织丧失了组织农民的能力,由此导致的农民合作困境,是乡村治理问题的症结。摆脱农民合作困境的三种改革思路——市场化、自组织和再集权——在实践中都困难重重,其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国情条件的制约、农民合作资源的流失以及农村领导力的匮乏。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激励相容机制建设以及法治和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摆脱困境、走向良治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乡村治理 农田水利 公共事务 农村改革 农民合作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治理主要是要解决农村公共事务的有效供给和良好秩序,其关键是解决农民合作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集体时期,农民被组织在人民公社体制之下,在国家政权的直接干预之下实现了强制性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从分田到户到税费改革前,随着国家权威从基层的逐步淡出,农民的合作演化为半强制的合作,其纽带依靠村社集体...
2015/03/26
详情
胡鞍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
来源:《新清华》第1985期 “四个全面”是今年两会的第一热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本报特邀请公管学院教授胡鞍钢深入解读“四个全面”,特别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开论述,以期凝聚改革共识,增强奋进信心,对大家深入学习两会精神有所裨益。 ——编者 主讲人名片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多次应国家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所撰写的报告多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四个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国纲领,是不断继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笔。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大布局的“四个全面”也将成为继“中国梦”之后第二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 “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具体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
2015/03/23
详情
胡鞍钢:“雪中送炭”政策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词
编者按 3月10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在《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上,开设专题讲座,向200多名清华学子详细解读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胡老师通过两堂课对《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浅出的解读,同学们听后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光明网记者对此作了独家报道。 正文转自光明网 胡鞍钢:“雪中送炭”政策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词 “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最好的‘政治窗口’,《政府工作报告》是了解中国的最好办法。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词是‘雪中送炭’政策,使经济增长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向200多名清华学子详细解读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增长奇迹、就业奇迹、减贫奇迹和其他方面的奇迹。胡鞍钢认为,中国经济奇迹与中国经济决策的制度息息相关,得益于我国政府经济决策的“三步骤”:第一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中央决策”;第二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国务院决策”;第三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国人大决策”;得益于经济决策日益“三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从而保证重大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 胡鞍钢强调,必须在开放条件下认识中国、了解中...
2015/03/16
详情
胡鞍钢:中国有望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3月3日,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2015全球热点观察”研讨会在我院报告厅举行,我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与参会嘉宾、学者共同展望和探讨了全球与中国环境和发展的热点议题,并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展开了讨论。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庄贵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共同出席了会议并参与热点问题讨论。 胡鞍钢教授表示,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以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提前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约定的碳排放目标。胡鞍钢教授指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长速度每年降低2%到3%。如果能保持这种趋势,在2030年以前有望达到碳排放峰值,之后将转为负增长。 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在北京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提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胡鞍钢教授指出:“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会进一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绿色...
2015/03/11
详情
齐晔:抚仙湖启示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抚仙湖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待病入膏肓而治,即便投入重金,往往回天无力。 提起抚仙湖,很多朋友都纷纷摇头,表示没听说过。单从名称上看,这个湖好像是一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地方。更少人知道,就蓄水量而言,抚仙湖可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湖。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一直把鄱阳湖列为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常年平均蓄水量近250亿立方米。近年来,由于周边过度开发加之气候变化,其蓄水量已经下降到150亿立方米以下。排名第二的玛旁雍错湖,位于西藏自治区,常年蓄水量202亿立方米。抚仙湖的蓄水量近年来也有所下降,目前,水量为206亿立方米,暂居全国淡水湖之首。 单是蓄水量一项指标,似乎不足为奇。抚仙湖的水质才是真正的令人赞叹。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国家环保部都会定时发布全国环境质量公报,其中,对全国62个国控湖泊(水库)断面水质数据进行发布。历年发布的水质数据中,抚仙湖一直是以其一类水质高居榜首。唯一与其媲美的另一个高原湖泊是位于川滇之界的泸沽湖。但泸沽湖水量不足抚仙湖十分之一。在环保部监测发布的主要淡水湖中,抚仙湖占全部一类水质湖泊水量的九成以上。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
2015/03/11
详情
殷成志:“先成为绅士,再成为军官”
编者按: 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开始于1998年,由校工会、教务处和人事处等部门联合主办。希望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赛,积极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本着以赛促建的理念,摸索出了适合于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和模式,同时,探索出培训、点评、研讨、交流等多种环节和形式,使教学比赛成为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激发了青年教师钻研教学的热情和对教学的投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一位清华的青年教师都希望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保持平和心态,冷静客观决策 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我院殷成志老师在清华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外语组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殷老师第一次参加就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足以见殷老师平时对教学的刻苦钻研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殷老师表示,参加这次比赛,一方面是响应工会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学习最前沿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因为参加这一比赛的目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比赛自身,更多地是一个学习和感知的过程。既向授课的资深教师、专家领导学习,又得以和参赛的各个院系的青年教师深...
2015/03/11
详情
王名教授和他的十二年议政建言之路
编者按:12年的光阴,可以让一名萌童成长为一名少年;12年的履职,也同样可以让一个政协的“年轻委员”变成“资深委员”。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历练,数十次的会议和履职活动,让王名教授的履职经历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了政协的“提案明星”。 王名,1960年10月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主任。王名教授自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后,便开始他长达12年的议政建言之路。从2003年第一次参加两会时的2份议案,到2014年的25条议案,王名教授的提案数量越来越多,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每年全国两会的提案“大户”。从2003年初成为当时“最年轻全国政协委员”之一,到如今连任三届,成为“资历较深”的老委员,王名教授12年的议政建言之路越走越清晰,足音也越走越坚定。 王名教授的提案可以说是涉及了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和他的忘年交,同样是社科界别政协委员的刘大钧联名呼吁了几年的“二胎政策”。 2011年,王名教授联合同在社科界别的刘大钧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尽快调整我国人口政策的建议案》,这是两位委员继2010年提交的《关于放开二胎、调整我国人口政策建议案》之后的又一次追进。2012年,两位委...
2015/03/09
详情
我院院长薛澜应邀为甘肃省委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2015-02-26 原标题:甘肃: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薛澜博士在进行讲座(刘海天 摄) 人民网兰州2月26日电(刘海天)2月26日上午9点,甘肃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兰州市宁卧庄大礼堂召开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刘伟平、欧阳坚、连辑、吴德刚、咸辉、张晓兰、傅传玉、冉万祥等甘肃省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甘肃省各部门121名党政干部参加了会议。 会议特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薛澜博士作了题为《中国发展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题讲座。薛教授运用动画演示的方式,系统阐述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世界发展的创新历程、技术创新对几次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影响、创新驱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性等理论问题。 薛澜着重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上限,低碳循环模式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走;传统的经济增长支柱已经变化,市场格局也已变化,新的风险需要防范;经济发展迈向新常态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如何发展才能有效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中心、八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思路。 薛澜还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
2015/03/02
详情
杨燕绥:居家养老会否成为老龄产业的主流?
来源:人民网 2015-02-04 主持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杨燕绥: 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老龄社会里家庭无力全部生产养老服务,特别是老年护理,需要社会生产;居家养老是人之常情,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老龄产业的主流; 《条例》的出台,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依法界定居家养老服务类别,有利于统一口径,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和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奠定基础,是国家养老服务业走向规范化的信号。 主持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在五一起施行,很多人担心是否会真正落实的问题,您觉得需要哪些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落地? 目前该为此做什么准备? 杨燕绥: 《北京条例》将在五一起施行,很多人担心是否会真正落实,其实,中国很多社会法像白皮书,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特征,缺乏诉权保障和相应罚则。即使如此,一旦立法,就代表社会共识,人民和人大就有了监督权和问责权,以下配套措施是必要的: (1)土地和预算保障。占一定比例的国家土地和预算,以及有偿使用的社会资产,用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其具体用途,以保障老人吃,住,行的硬件需要。 (2)信息系统建设。明确...
2015/02/28
详情
齐晔:拥堵和污染倒逼轨道交通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5-02-02 记者:张焱 “公共交通是低碳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公共交通本身也必须是可持续的,低碳交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新型城镇化必须走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1月31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齐晔指出,“所有的城镇化到目前为止,重要的特征就是高碳化。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城镇化和能源的利用,是相伴而生的。比如,一个农村的居民,当他到了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居民以后,他的能源消费量是他原来在农村时候能源消费量的3倍到5倍。” 轨道交通的四大问题 齐晔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管理碳排放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问题,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均碳排放增强。1978年我们的城镇化率不足18%,1984年的时候城镇化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南宋时期22%,现在我们达到54%。这个过程中碳排放增长也非常快,我们的城镇化是低密度并慢慢蔓延的城镇化。” “轨道交通也好,公共交通也好,本身可持续才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层面: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公共交通能够帮助我们在成本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实现这样一些目标。” 齐...
2015/02/15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