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西津——信息公开:公民权利的回归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5-6-5 黄婷婷 中国环境报:这几年来,虽然一些因为环境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还在发生,但政府管理能力和公民意识都有了一定提升。您觉得公众参与环境事务方面,最大的变化或者趋势是什么? 贾西津: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更发达了。新媒体发展速度很快,对公众参与环境事务有很大影响。新媒体提升了信息公开程度,公众知情权得到了有力保障。新媒体的兴起,使公众对环境事务的表达更加快速、及时、充分。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公众的意愿,从而影响到政策的制定。 中国环境报:公众参与不仅表现在个人对绿色生活的践行,还应包括积极参与环境事务。从广义上看,您认为当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程度如何? 贾西津:当前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组织化程度不足,这就需要更多的民间组织去推动,让公众参与更理性、更有序、更专业。这比单纯的个人参与途径要好。环境问题是一个国际话题,公众参与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中国环境报:网络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化作用? 贾西津:网络天然具有组织化的功能,是一种非NGO形式的组织化参与。但是也要看到,网络具有分散性,很难汇集意见。公众参...
2015/06/08
详情
王亚华赴加拿大参加第15届国际公共事务研究会(IASC)双年会
5月24日至29日,我院教授王亚华赴加拿大埃德蒙顿市参加第15届国际公共事务研究会(IASC)双年会,在会议上做了题为 "Why water user associations underperform in China: Analysis in SES framework" 的学术报告,并在亚洲区域会议上发言。本次大会共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代表参会,王亚华教授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参会学者。 国际公共事务研究会是研究公共事务(Commons)最富盛名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宗旨是提升对公共事务、公共资源及各种形式共享资源的理解和治理,在全球有注册会员千余名。研究会正式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国际公共产权网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研究会发起人及首任主席。
2015/06/01
详情
胡鞍钢做客“真人图书馆”两周年专场
来源:清华新闻网 2015-05-26 清华新闻网5月26日电(研通社记者 田思思 鲍琪琦)5月21日晚七点,“真人图书馆”两周年专场活动在人文社科图书馆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胡鞍钢以“我的‘三书’之道——读书、写书、教书”为主题,与到场的“读者”展开了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人生阅历的交流。 胡鞍钢为中共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社会职务,共出版著作80余本。 活动伊始,主持人介绍了清华大学“真人图书馆”活动。随后,胡鞍钢同大家分享了他的“三书”之道,即读他人之书、写自己之书、教自己之书。“三书”之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胡鞍钢特别指出,“书”是中国这部天书,“三书”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他一直以来为国情研究这一开创性事业所进行的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活动。胡鞍钢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现实国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接下来,胡鞍钢与在场师生互动问答,同学们针对不同领域向他提出心中的疑惑,从专业的经济问题到国情发展,从个人价值观培养到...
2015/05/26
详情
胡鞍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仍将平稳运行
来源:光明日报 2015-5-13 胡鞍钢 编者按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所牵动的早已不只是国人之心。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下降至过去25年最低点,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如何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会不会“撞上自己的长城”,陷入停滞甚至崩溃?面对这些疑虑和误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近日在美国著名期刊《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作出有力回应。“中国并未接近崩溃边缘,而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世纪并非已进入终章,而是刚结束开篇”,有理有据的观点在国外引发强烈反响。经作者独家授权,本版和光明网联合刊发该文中文版。 1.从追赶者到领先者 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必须先回顾历史。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晚,采取的是“追赶型”增长模式,即在长时间落后之后经历迅猛的经济增长。例如,1870年到1913年间的美国遵循的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经济年平均增长4%;俄罗斯经济从1928年至1939年年均增长4.6%;日本经济从1950年至1973年年均增长9.3%。而中国在1978年至2011年这33年间,GDP年均增长近10%,远远超出上述国家。 这段时间的高速增长让中国经济能够追上甚至赶超美国经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麦迪逊数据库的历史数据表明中...
2015/05/18
详情
薛澜谈中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5年3月,辽宁红沿河5、6号机组获准建设,标志着中国核电正式重启。在此之前的二十六个月中,国务院慎之又慎,没有核准任何一个核电项目。随着3月29日10点58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5号机组开工,业内欢欣鼓舞。有专家预测,此番重启将预示着我国核电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近日接受《人民论坛未来网》记者采访时发表对中国核电发展的观点。特转载如下: 充分发挥地方人大代表的作用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到重大公共政策地制定中 薛澜教授在采访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代表的作用,落实监督,通过人民代表参与地方重大决策讨论的方式来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到重大公共政策地制定中。 薛澜教授认为,在今后的核电发展中,不排除当地群众有抵抗情绪,这也是公众风险认知的一种常见现象,即大家面对比较熟悉的风险,尽管风险概率比较高,也不会有太多恐慌;但对于不太熟悉的风险,即使发生概率比较低,大家也有恐惧心理。例如,开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并不低,但大家都不害怕开车,前提是对开车这种形式和对车辆本身有足够了解,核电虽然发生事故的概率不高,但大家对核电不熟悉,因此还是比较担心的。 消除公众的恐惧感,关键...
2015/05/07
详情
胡鞍钢:中国经济有时有势 “北京决策”影响全世界
编者按:3月10日晚,胡鞍钢教授在为校本科生讲授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课上,讲授了“《政府工作报告》:决策过程和评论”专题。所讲内容文字稿经修改后交由光明网刊登,题目为《胡鞍钢:中国经济有时有势 “北京决策”影响全世界》。该稿件被收录到中央网信办《网文活页文选》。文选报送范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小组成员,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各总部主要负责同志。 每年3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这是以“两会”为标志,这是以“两会”为标志,成为举国瞩目的重大政治民主会议,也是政治民主信息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传播、热烈讨论、各种解读和共同分享。如同世界最大政治民主课堂,讨论世界最多人口的民生问题,世所罕见,早已超越了西方国家的总统选举。不仅如此,中国“两会”也为世界所关注,也是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甚至分析中国最好的“政治窗口”,因此中国“两会”就获得前所未有的报道评论。为什么“两会”会成为世界性话题呢?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
2015/04/24
详情
王有强:城市管理应增强协同性
来源:人民日报 2015-4-21 编者按:4月21日,我院王有强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城市管理应增强协同性——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的文章,他指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增强协同意识,以协同理念加强城市管理。 作者简介:王有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1997年归国受聘至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任教,2002年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政府治理、领导力等领域。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城市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协同治理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形式。当前,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应增强协同意识,以协同理念加强城市管理。 坚持集中领导,确保统一指挥。城市管理职能是一个完整的职能体系,需要依靠所有城市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提升管理实效。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由于涉及部门多,经常会出现部门之间意见不一致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降低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效...
2015/04/22
详情
胡鞍钢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发言
4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会上,李克强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服务业等稳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措施,可以释放巨大内需潜力。要抓紧政策和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形成发展新动能。 李克强强调,稳增长要用足改革开放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向纵深,通过进一步减少审批,破除制约发展的束缚。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改革也要同步推进,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在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拓展新空间。 清华...
2015/04/17
详情
胡鞍钢:经济新常态助力中国再上大台阶
来源:光明日报 2015-3-26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新的发展特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政策。我国的经济起飞从1978年到2011年,33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是9.9%。在这种高增长率下,环境承载能力、能源消耗达到或接近上限,有必要主动放缓增速。因此,新常态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时期。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正在从目前的外向型经济向建立世界最大的开放性经济转变。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回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到底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又应当如何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全面作出世界贡献? 一、中国发展的外溢性和外部性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世界产生正外部性与贡献: 一是经济外部性与贡献。一个国家对世界的经济贡献,既与该国家经济规模成正比,也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中国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两个效应相互叠加,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根据我们研究,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2000-2013年期间,中国对世界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9.2%,高于美国的贡献率(15.5%);...
2015/04/08
详情
薛澜谈经济全球化压力:没有质量和创新就没有竞争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03-2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在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中国的竞争力必须从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向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和创新能力转变。 近些年,包括俄罗斯、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学者提出,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即将在未来的十年内走向终结。薛澜也认为,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传统竞争力,但随着环境保护等新意识的加强,中国的这种传统优势正在被弱化。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脚步加快的背景下,面对传统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改革中重要的话题。薛澜表示,中国在经济的新常态下,需要鼓励企业创新、重视质量,否则在国际市场上就会缺少竞争力。 尽管中国经济形态面临转型,但薛澜认为,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中国仍应该保持信心。数据显示,2014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基本持平,在全球经济融合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竞争力实际上并没有受挫。 对此,薛澜进一步举例说:“过去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很多人担心国际市场的竞争会带来压力,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发展更快,中国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实惠。”...
2015/03/31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