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责任越来越大
来源:大公报 2012-11-8 据中新社北京七日消息:中共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成为绿色发展创新国、引领国和最大贡献国,迈向共同富裕型小康社会。 “相应地,中国在全球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将改变200多年来,全球由欧美长期垄断、长期主导的世界不公平秩序。所以,这不仅有中国意义,还有国际意义。”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复兴,也必然推动、带动和驱动文化复兴,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中国将为世界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和文明作出重大文化贡献,进而推动中国成为文化强国。 “这次大会是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中央部署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大会,也是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班、新老接班、新老交替的大会。”中共十八大前夕,胡鞍钢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将同10年前一样,实现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由毛泽东奠基...
2012/11/09
详情
清华教授(胡鞍钢)解读:党承诺社会主义因素将惠普所有人
2012-11-09 08:22:00 来源:北京晨报 [提要]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昨天就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接受了记者采访,称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建设现代化。“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昨天就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接受了记者采访,称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建设现代化。他认为,报告“五位一体”的新提法大大丰富了原有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两大核心问题 胡鞍钢代表表示,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即可看出两个关键词:“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胡代表说,报告对我国国情总体判断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多年来并未根本改变。 提出“五位一体” 胡鞍钢...
2012/11/09
详情
党的十八大访谈:胡鞍钢称中国将迈向共富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07日16: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将会怎样? 中共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成为绿色发展创新国、引领国和最大贡献国,迈向共同富裕型小康社会。 “相应地,中国在全球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将改变200多年来,全球由欧美长期垄断、长期主导的世界不公平秩序。所以,这不仅有中国意义,还有国际意义。”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复兴,也必然推动、带动和驱动文化复兴,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中国将为世界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和文明作出重大文化贡献,进而推动中国成为文化强国。 “这次大会是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中央部署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大会,也是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班、新老接班、新老交替的大会。”中共党的十八大前夕,胡鞍钢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将同10...
2012/11/09
详情
胡鞍钢:发展南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12年11月09日 08:44:10 来源: 新京报 胡鞍钢 ●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具体,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反映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不仅是国家的目标,也是人民的目标。我们有信心、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 报告回答两个核心问题 新京报:你觉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胡鞍钢: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标题可看到两个关键词:“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报告对我国国情总体判断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多年来并未根本改变。报告还确立了总的现代化布局。 以往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当然经济现代化是根本基础,但随着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过程,在十六大报告中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012/11/09
详情
胡鞍钢:黄金十年中国国企竞争力大幅提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8日 09:41 经济日报 ——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本报记者 李予阳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未来发展核心目标是“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知名品牌”。这是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国有企业大战略的自身需要。“创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应该成为我们的国家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集体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从世界500强视角对国有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创新性的对比研究和评价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重要结论。记者近日就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及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国企进入新的黄金(1771.20,0.60,0.03%)发展期—— 实现集体崛起、加速崛起、大规模崛起 记者: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结论是什么?怎么看待国企崛起? 胡鞍钢:过去10年,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辉煌10年,实现了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快速赶超。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赶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以及作为“精锐部队”的中央企业的加速崛起和加速...
2012/10/12
详情
胡鞍钢:中国“集体总统制”更民主高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2-07-05 15:05 责任编辑: 申罡 过去10年是中国全面发展的“辉煌十年”,不平凡的10年。中国先后有效处理了“非典”公共卫生危机,及时地应对汶川大地震,提前完成世界最大规模灾后重建任务,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这1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实现了年平均11.5%的经济高增长,经济总量从位居世界第六跃升为世界第二;实现了年平均18.8%的贸易高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量从位居世界第五位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年平均23.5%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高增长,研发支出总量从位居世界第五位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中国从来没有如此为世界所瞩目,世界从来没有如此为中国所需要。为什么中国如此成绩辉煌又如此巨大成功呢? 从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动力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期,这为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它们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五大发动...
2012/10/12
详情
6.26国际戒毒日人民网就贵州禁毒新模式“阳光工程”专访于安教授
视频详情:http://tv.people.com.cn/GB/144357/150721/18264463.html
2012/06/26
详情
清华发布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2日00:20 中国经济周刊 封面稿件:哪个城市更透明。 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大排名。 81个市级政府党委书记的教育背景。 8项标准,哪个最公开? 哪个城市更透明 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大排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俞乔 ● 乔誌东 一位经常参加政府宴请的驻华使馆官员曾这样告诉记者,中国有着最好的酒店、最贵的食物和令他们“羡慕不已”的轻松记帐。 今年股市里有一个“真实的笑谈”。3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第二天,白酒板块全线重挫。中国的高档酒被谁喝掉?“答案已经揭晓。” 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这些“政府办了什么事、花了多少钱”的账目要不要公开? 对此,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 但条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授权发布的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
2012/06/12
详情
薛澜:公共管理的核心在服务
专访薛澜教授:公共管理的核心在服务 2012年04月09日10:1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给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实习生李婷婷 “未来中国要进入一个科学发展、社会福利全面均衡发展的过程,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至为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核心动力来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转轨,而未来中国能否成功实现从速度型发展到规制型发展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相应的制度转轨能否成功。 评价公共管理三要素 《瞭望》:有不少人往往把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混淆起来,这两者有何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薛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最核心的是研究公共部门的行为规律,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政府和其他相关公共部门及组织。从实践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是政府和相关公共部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的总和。 公共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所有的政府和公共组织的行...
2012/04/10
详情
齐晔:走下过山车
“十一五”期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成效显著,成功扭转了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飞速上涨的趋势。五年内,中国的能源强度降幅超过19%,相当于减排15.5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欧盟国家在《京都协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量的5倍。然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能掩盖两个重要事实:首先,中国已经史无前例地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并随即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其次,中国与能耗相关的碳排放在五年内增长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的减排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高能耗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延续了“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中国节能减排面临严峻考验。尽管通过政策的密集出台、大规模的投资和严格执法,中国能源强度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下降了12.5%,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从而引发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反弹。2010年上半年,伴随节能减排脚步的放缓,中国能源强度再度回升。 “十二五”开端,中国经济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由此带来的是2011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9.6%的GDP增长率。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的驱动下,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自然不容乐观。这意味着中国若想在接下来的四...
2012/02/21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