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需要2.0改革版本
中国需要2.0改革版本 胡鞍钢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们把改革过程看作“改革版本”的升级换代,如同开发和设计“软件版本”一样,总会因为改革信息和改革知识的有限性、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某种不适应性、不协调性,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打补丁,又不断升级换代。换言之,前一个改革版本是后一个改革版本的基础,后一个改革版本是前一个版本的修正和升级,由此形成中国特色的“改革版本”。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在于开创了1.0改革版本,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大大丰富了这一版本,使中国仅花了30多年的时间,就从世界极低收入、庞大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跨越式地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小康社会的国家。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1.0版本,是以“先富论”为主题,以建立竞争性市场为目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以加快发展为手段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提出“先富论”,而后,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作出了三次重大决定:第一次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
2013/05/20
详情
胡鞍钢:中国2.0版本改革的顶层设计
专家学者评论·胡鞍钢专栏 中国2.0版本改革的顶层设计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5-17 胡鞍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预计、预期,我们把它称为顶层设计。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的确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相当的风险性,一方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试错,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时期的顶层设计,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平均每隔10年左右,党中央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些决定包括每一时期(通常10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在不同阶段对中国的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 按照中国改革的历史阶段和发展逻辑,可以预计,今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第四次作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提出下一个1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
2013/05/20
详情
杨燕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中国道路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中国道路 杨燕绥 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集中。“土地如何集中”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条路。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到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到建国后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代土地走向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失地农民。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思考我国的土地政策在前期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国第一部《宪法》即确定了土地公有制度,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制。法律规定了土地所有权,但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缺乏规制。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集中。“土地如何集中”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正在修订《土地法》,农业部在前期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登记制度,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开始了,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对土地的使用收益进行规制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建立公有土地农户信托制度 农村用地从家庭承包合同转向土地登记制度,应当建立在土地信托基础上。信托是19世纪英国文化创造的管家的信任机制,20世纪...
2013/04/23
详情
薛澜:SARS促进公共管理变革
SARS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环节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机与动荡。这应该是政府思维模式从速度发展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 SARS促进公共管理变革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4-12 洪蔚 2003年,SARS席卷全国,就在人们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社会危机寻找理性解释与反思支点的时候,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的《危机管理》一书为媒体、公众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薛澜的名字,也是在那时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SARS1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他对10年来我国危机管理水平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中国科学报》:2003年的SARS事件暴露出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当时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薛澜:公共管理这个概念,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传统上的叫法是公共行政,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概念,公共管理是1997年在中国学位体系中被明确为一级学科。当然,在全社会中,公共管理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公共事务,都可以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来处理。 2003年的SARS事件,...
2013/04/23
详情
贾西津:促进公益组织制度性生长
促进公益组织制度性生长 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下,公益事业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重点在于,从简单的登记注册体制改革到全面实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治理的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公益事业的突出需求。当前,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如何?需要国家政策作出哪些相应的调整?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目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总体状况如何? 贾西津: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扩展、多元化的时期。近年来,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新的现象出现,尤其是与技术相结合的,如新媒体公益,使参与的主体普遍化。 另外,参与的领域变得广泛和日常化,并日趋专业化。其中“郭美美事件”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对公益事业造成了一种冲击。从长远讲,这一事件让业内包括民众对公益事业有了深刻的反思,让公民学会了选择,成为公益走向负责任、专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中国科学报》:政策空间一直是公益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您认为目前中国公益事业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贾西津:“...
2013/04/23
详情
王名:实现无震荡的民主化要靠社会改革
摘要 1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习李新政的宣言书,也是启动第二轮改革的宣言书 2机构改革方案释放强烈信号,中国要回归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主流上 3目前是政府组织了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把组织还给社会,让社会自身组织起来 4依靠社会改革,中国可不用付出社会振荡代价,走向现代政治,实现民主化道路 文字实录 王名:靠什么实现无震荡的民主化?社会改革! 编者按:3月23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在明德公益讲坛发表题为《习李新政与社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移》的演讲。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认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习李新政”的改革宣言书,同时,也是启动中国第二轮改革的宣言书。该方案释放出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中国要回归到改革主流上,回归到“小政府、大社会”主线。 王名表示,社会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突破口。现有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格局,应还权于社会,改善现有社会组织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伴随社会改革的推进,也会逐步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在王名看来,中国若想不用付出巨大的社会震荡代价,走向现代政治,实现民主化,需要依靠社会改革,依靠公民社会。 王名,清...
2013/04/07
详情
孟庆国:县级以上政府接待经费公开
编者按:3月28日15:30,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县级以上政府接待经费公开”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嘉宾简介: 孟庆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1997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入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留在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作为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博士创建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国情分析、公共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多项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进修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自2001年,还先后挂职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浙江省绍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亚洲管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电子政务》学术期刊编委等社会兼职。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府管理与创新;政府能力、责任与绩效;电子政府及电子治理;国民经济及国家信息化战略;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分析等。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2013/03/29
详情
胡鞍钢:中国梦 教育梦
中国梦 教育梦 ——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3-3 汪瑞林 胡鞍钢 党的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出版各类中英文专著、编著6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人们把国家建设好,把民族发展好。在讲话中,习总书记特别阐述了他对中国梦的理解。习总书记这番讲话引发各界的热评和思考。什么是中国梦?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作为教育人,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没有国家强、民族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国家强、民族兴根本上是...
2013/03/13
详情
胡鞍钢:天下大治是最大公益产品
来源:人民日报 2013-3-6 胡鞍钢 中国的发展不在于经济增长率有多快,而在于“天下大治”的时间有多长 “天下太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只有天下太平的“大治之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只有天下大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十八大之后的这次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持续进入“大治之世”的重要里程碑。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持续、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仍然是政治因素。“天下大治”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 所谓国家公益性产品,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能够促进和保护全体人民福祉、利益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含义:一是指提供的范围,是全社会而不只是局部社会范围;二是指提供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不只是部分人民;三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既是个人福祉的总和,也是社会福祉的总和;四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既是近期的利益,也是长远的利益,既是重要的利益,更是根本的利益。国家公...
2013/03/13
详情
薛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突破 国务院机构改革四大亮点
——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 人民日报 2013-03-11 盛若蔚 3月10日,备受各方关注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重大行政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诚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本次改革方案呈现出的诸多亮点,记者10日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 提要: 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宏观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 首次对行政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提出明确任务 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简政放权,释放活力 亮点一 系统设计 有序推进 不仅考虑了政府—市场—社会的相对职能定位,也涉及到了政府体系内部职能、机构和运行方式 “对此次改革方案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点主要在国务院机构的调整与整合方面,也就是大部门制的改革。”薛澜指出,国务院机构是中国行政体制运行的中枢,其改革的内涵要远远比大部门制更丰富、更深刻。 从总体来说,这次提出的改革方案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2013/03/13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