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中国道路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中国道路 杨燕绥 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集中。“土地如何集中”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条路。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孙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到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到建国后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代土地走向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失地农民。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思考我国的土地政策在前期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国第一部《宪法》即确定了土地公有制度,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制。法律规定了土地所有权,但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缺乏规制。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得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集中。“土地如何集中”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出中国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正在修订《土地法》,农业部在前期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登记制度,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开始了,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对土地的使用收益进行规制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建立公有土地农户信托制度 农村用地从家庭承包合同转向土地登记制度,应当建立在土地信托基础上。信托是19世纪英国文化创造的管家的信任机制,20世纪...
2013/04/23
详情
薛澜:SARS促进公共管理变革
SARS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环节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机与动荡。这应该是政府思维模式从速度发展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 SARS促进公共管理变革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4-12 洪蔚 2003年,SARS席卷全国,就在人们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社会危机寻找理性解释与反思支点的时候,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的《危机管理》一书为媒体、公众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薛澜的名字,也是在那时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SARS1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他对10年来我国危机管理水平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中国科学报》:2003年的SARS事件暴露出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当时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薛澜:公共管理这个概念,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传统上的叫法是公共行政,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概念,公共管理是1997年在中国学位体系中被明确为一级学科。当然,在全社会中,公共管理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逐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公共事务,都可以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来处理。 2003年的SARS事件,...
2013/04/23
详情
贾西津:促进公益组织制度性生长
促进公益组织制度性生长 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下,公益事业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重点在于,从简单的登记注册体制改革到全面实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治理的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公益事业的突出需求。当前,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如何?需要国家政策作出哪些相应的调整?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目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总体状况如何? 贾西津: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扩展、多元化的时期。近年来,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新的现象出现,尤其是与技术相结合的,如新媒体公益,使参与的主体普遍化。 另外,参与的领域变得广泛和日常化,并日趋专业化。其中“郭美美事件”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对公益事业造成了一种冲击。从长远讲,这一事件让业内包括民众对公益事业有了深刻的反思,让公民学会了选择,成为公益走向负责任、专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中国科学报》:政策空间一直是公益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您认为目前中国公益事业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贾西津:“...
2013/04/23
详情
王名:实现无震荡的民主化要靠社会改革
摘要 1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习李新政的宣言书,也是启动第二轮改革的宣言书 2机构改革方案释放强烈信号,中国要回归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主流上 3目前是政府组织了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把组织还给社会,让社会自身组织起来 4依靠社会改革,中国可不用付出社会振荡代价,走向现代政治,实现民主化道路 文字实录 王名:靠什么实现无震荡的民主化?社会改革! 编者按:3月23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在明德公益讲坛发表题为《习李新政与社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移》的演讲。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认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习李新政”的改革宣言书,同时,也是启动中国第二轮改革的宣言书。该方案释放出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中国要回归到改革主流上,回归到“小政府、大社会”主线。 王名表示,社会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突破口。现有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格局,应还权于社会,改善现有社会组织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伴随社会改革的推进,也会逐步带动政治体制改革。在王名看来,中国若想不用付出巨大的社会震荡代价,走向现代政治,实现民主化,需要依靠社会改革,依靠公民社会。 王名,清...
2013/04/07
详情
孟庆国:县级以上政府接待经费公开
编者按:3月28日15:30,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县级以上政府接待经费公开”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嘉宾简介: 孟庆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1997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入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留在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作为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博士创建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国情分析、公共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多项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进修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自2001年,还先后挂职担任清华大学文科处副处长、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浙江省绍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亚洲管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电子政务》学术期刊编委等社会兼职。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府管理与创新;政府能力、责任与绩效;电子政府及电子治理;国民经济及国家信息化战略;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分析等。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
2013/03/29
详情
胡鞍钢:中国梦 教育梦
中国梦 教育梦 ——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3-3 汪瑞林 胡鞍钢 党的十八大代表,现任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出版各类中英文专著、编著6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人们把国家建设好,把民族发展好。在讲话中,习总书记特别阐述了他对中国梦的理解。习总书记这番讲话引发各界的热评和思考。什么是中国梦?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作为教育人,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没有国家强、民族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国家强、民族兴根本上是...
2013/03/13
详情
胡鞍钢:天下大治是最大公益产品
来源:人民日报 2013-3-6 胡鞍钢 中国的发展不在于经济增长率有多快,而在于“天下大治”的时间有多长 “天下太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只有天下太平的“大治之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只有天下大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十八大之后的这次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持续进入“大治之世”的重要里程碑。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持续、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仍然是政治因素。“天下大治”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 所谓国家公益性产品,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能够促进和保护全体人民福祉、利益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含义:一是指提供的范围,是全社会而不只是局部社会范围;二是指提供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不只是部分人民;三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既是个人福祉的总和,也是社会福祉的总和;四是全体人民的利益,既是近期的利益,也是长远的利益,既是重要的利益,更是根本的利益。国家公...
2013/03/13
详情
薛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突破 国务院机构改革四大亮点
——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 人民日报 2013-03-11 盛若蔚 3月10日,备受各方关注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重大行政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诚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本次改革方案呈现出的诸多亮点,记者10日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 提要: 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宏观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 首次对行政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提出明确任务 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简政放权,释放活力 亮点一 系统设计 有序推进 不仅考虑了政府—市场—社会的相对职能定位,也涉及到了政府体系内部职能、机构和运行方式 “对此次改革方案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点主要在国务院机构的调整与整合方面,也就是大部门制的改革。”薛澜指出,国务院机构是中国行政体制运行的中枢,其改革的内涵要远远比大部门制更丰富、更深刻。 从总体来说,这次提出的改革方案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
2013/03/13
详情
胡鞍钢:“中国贡献”是世界之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3-8 胡鞍钢 世界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开始超过对美国总统国情咨文的关注。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变化。 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宏观经济?有比较才有鉴别。这需要国际视角和国际比较,一方面中国已经深深地大规模地融入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前所未有地影响中国经济,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也不会独善其身,还需要时时应对来自国际上不可预见的外部冲击。 从世界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长达5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在延续,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仍处在各种经济危机之中。如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和高失业危机,经济增长率几乎零增长或负增长,正在经历第一个“失去十年”;美国经济有所增长(2%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拖而不决的财政悬崖又转化为联邦政府开支自动削减,连美国白宫都认为“直接扼杀经济增长和就业”;日本的持续经济低迷、通货紧缩以及负债累累、已经在技术上破产的中央政府,被视为典型的“日本病”,正在经历第三个“失去十年”。 与欧美日这般萧条危机景象相反的是朝...
2013/03/13
详情
于安:怎样的机构改革才能塑造善治政府?
来源:21世纪网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3-02/27/content_60326.htm?div=-1 记者 王尔德 从2月26日起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人选将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将要启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新一轮换届型行政机构改革。每一届新政府都进行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惯例,所以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的主题或者思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府研究所所长于安认为,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改革方案仍然以所谓大部门制为中心,以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为主题。虽然我们会看到一些经过拆合造就的新部门,但是在改革思路上仍属因循2008年上一届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陈旧之举,缺乏应对发展环境新变化的创新设计和进取风格。 于安分析说:现在没有充分可靠的实证信息可以证明以下两点:第一,以大部制为特点的改革已经达到了改革目的,例如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大部门制是改善行政部门之间关系的主要方法,而可以不再考虑其他方式。在他看来,大部制只是解决部门之间关系的方式之一,一个作...
2013/03/01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