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清:民进党执政与台湾的新政治周期
来源:观察者网 在今年年初的台湾大选,蔡英文大胜朱立伦308万票,得票率达到56%,而且民进党也赢得68席“立法委员”,成为台湾第一大党。这一幕如同重演八年前马英九和国民党的胜选:2008年,马英九得票率高达58%,国民党赢得了77席“立委”席次。虽然本次选举的投票率只有66%,为台湾地区自有领导人直选以来的最低投票率,但也反映出台湾社会普遍的民心思变的动向。从2008年到2016年,台湾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民意的重大变动,并通过直接选举机制体现为政党轮替的实现与政治周期的循环。这一幕恍若一个巨大的政治摩天轮,在不停的运转中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几十年来,政治学界对拉美和东欧的民粹主义的研究发现,在贫富严重分化且中产阶级薄弱的社会,一人一票的直选制度往往使占多数的下层选民寄希望于左翼政治领袖;而一旦结构化的经济社会问题短期内难以化解时,则社会潮流常常会大幅转向,换党换人遂成为常态。这种社会心态的钟摆变动及其促成的政治周期的理论,在今天已迈入发达社会且中产阶级规模庞大的台湾却成为了现实,着实为政治经济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挑战性的新问题。如今,蔡英文率领民进党的中生代精英,依靠这个摩天巨轮般的政治周期攀...
2016/02/29
详情
杨燕绥:养老服务园丁与 “50+”行动计划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6-02-24 [健康管理、健康产业和医养服务将是创造岗位、福祉和产值的强劲领域。要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培育国民做养老服务园丁的意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构建医养服务体系,是必由之路] 2013年9月,我回答媒体关于“50岁不退休,遇到被裁员和找工作难怎么办”的问题时说:“居家就近去做养老服务的园丁。”被媒体断章取义为“50岁退休不领养老金,去养老院做义工”,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到今天,人们已经不会被误导了,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引发的转移就业的事实,已经在逼近我们的家庭和社会。 大力发展医养服务业可避免失业潮 有学者撰文预言,也有媒体报道和预测,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一些岗位将被机器人抢走,而煤炭、钢铁等企业的减产,有700多万岗位将消失。也许,在2016年出现严重的裁员和失业潮,这些说法都不是空穴来风。中国正处于社会进步与经济转型的非常时期,传统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危”、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遇到“机”,临危不醒悟、遇机不决断,则会陷入被动、落后和被遗弃的境地。 机会在哪里?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带来的健康长寿的结果,并非社会老化,不能忽略,,也不用悲...
2016/02/25
详情
杨燕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概念和两大战略
一财网 2016-02-24 一是要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提高生产力,以科技推动经济。二是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提高购买力,以消费拉动经济。 在中国接近深度老龄社会之际,日前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要大讲特讲但不仅讲养老服务。讲及时,因为养老是未雨绸缪的事情,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时间表,必须坚持倒计时的策略。讲科学,在于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一旦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以上,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以上,宏观和微观的健康管理支出均将不断加大,并带动儿童更加健康成长、成年人劳动年龄伴随寿命的增加而延长、老年姗姗来迟却健康长寿。讲综合,在于老龄社会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大健康产业革命,标志人类第三财富波的到来,必须以新理念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常态,摒弃那些忽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思想和悲观沮丧的情绪。 老龄社会与银色经济的主要特征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
2016/02/25
详情
张楠:利用创新2.0驱动智慧城市转型升级
1、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以城市为舞台的创新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张,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亟待解决的“城市病”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增强城市管理与运作能力。新千年以来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NIT)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智慧城市”概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成为城市转型发展中重要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然而,当前中国各地方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仍处于热情与盲目并存的状态。依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某一方向技术突破形成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向我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广阔可能性,但似乎仍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磅礴生命力的“智慧”。 智慧城市在核心理念层面的本质是创新范式的集合,正是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和文明坐标,恰是适合率先践行创新理念的应用场合。只有创新导向的智慧城市转型发展才是有持续生命力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进展得以使以城市为舞台的创新步入转型升级的2.0时代。 2、创新2.0:信息时代催生的创...
2016/02/24
详情
贾西津: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民间组织也发达?
来源:炎黄春秋 NGO即非政府组织,在不同情况下也称为非营利组织(NPO)、志愿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这些概念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核心含义是一样的,即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会自组织。NGO是公民为了彼此互益的目的、或者社会公益目的,志愿结社的产物。 有一组数字值得深思:霍布金斯大学进行了大型的国际比较研究,在所选36个国家中,NGO构成的整个社会部门规模达到GDP总和的5.4%,这一数字的国别差异显著,荷兰的社会部门规模达到GDP的15%,而巴基斯坦的社会部门只有GDP的0.3%。 发达国家NGO也发达。经济发展与NGO的发展水平之间为什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特别需要看到,这个水平不是指NGO资产的绝对值,而是指该国NGO经济量占本国经济规模的比例。 换言之,它说明,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NGO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比较重的国家。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治理结构,其背后隐含着对社会部门认知的理念,正如英国"政府与志愿及社区部门关系协定"(COMPACT)总则第一条所说:一个健康的志愿及社区部门是民主社会的构成成分。 NGO作为公民自组织机制,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1.为什么会有NGO? 首先,NGO是志愿精神的产物。所谓"志愿",本质的含义并不是...
2016/02/19
详情
贾西津:内地民间组织立法的两个朝向
来源:《凤凰周刊》 2015-12-25 编者按:《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体现了中国目前民间组织立法的两个朝向,一方面是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管理、引导民间组织以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两个不同朝向的目的是通过对民间组织分类管理的思路实现的。 2015年对于中国的民间组织而言可谓“立法年”。5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境外NGO法”)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在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同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比于十多年来民间组织“三个条例治天下”的局面,半年内十二届人大两部法律草案相继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无疑是内地民间组织立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 《慈善法》和“境外NGO法”几乎同步进行,两部法案草案却显示出很不一样的特色,使得国内外关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人们颇多争议:此番立法给出的是什么信号方向? 促进与规范,开放与低调 先来看看两部法案的法律表现。从立法定位上,慈善法的立法说明指出立法目的是“发展慈善事业”;而...
2016/02/03
详情
王名教授在中国社会企业投资峰会暨社企邦创投基金成立仪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1月23日,中国社会企业投资峰会暨社企邦创投基金成立仪式在杭州举行。我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应邀发表主旨演讲。他从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创造财富贡献人类、升华企业家自身价值三个方面强调了社会企业的多元目标,指出了目前企业创新、基金孵化、平台支持等多种模式,并提出探索具有“儒商”家国情怀与境界的社会企业中国道路的命题。
2016/01/27
详情
我院教授王名受聘中慈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月19日,中国慈善2015年会、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构建良性慈善税制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慈善联合会设立学术委员会,旨在汇集学界精英、聚焦热点研究、达成行业理性、推动改革创新。全国政协委员、我院教授王名受聘担任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在会上做了《慈善法后的税收政策》主旨演讲。
2016/01/19
详情
胡鞍钢解读十三五: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电(学生通讯员 邢博文)11月17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做客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究协会(TMS协会)求索论坛,在大礼堂为来自清华以及其他高校的同学解读十三五规划。 讲座现场。任雪冰 摄 胡鞍钢以“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这一主题切入,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上台阶”的说法,用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在“十二五”期间上了大台阶。胡鞍钢指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采用目标实施一致性评估”方法对“十二五”进行两次中期评估以及一次终期评估,从专业的视角充分说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绩效是“优秀”,这将给全国13亿多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会给世界一个惊喜的表现。 随后,胡鞍钢将几个五年计划纵向对比,强调“十三五”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党中央提出发起决胜三大战役:消除绝对贫困、向环境污染过宣战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攻坚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基本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胡鞍钢指出这不仅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
2016/01/14
详情
梁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有效路径
2015 年12 月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12 月18 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提出“ 战略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在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国际竞争知识产权新优势,基本实现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基础。基于对知识产权多维特征的理论思考,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应当从以下四个 方面着力推进。 激励创新。知识产权的基础是知识,并且是“经济上有用”的新知识。首先,它应当具有新颖性,即对于现有的知识体系而言是新的增量、新的贡献。其次,它应当具有创造性,即通过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或实践活动来获得,并且含有对自然世界或经济社会的能动性改造成分,而不仅仅是对这两者本质属性和一般运行规律的揭示。最后,它应当具有实用性,即具有“经济上的有用性”,能够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出经济价值。正是基于上述三个特征,知识产权在内涵实质上与...
2016/01/14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