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接受《光明日报》采访,谈《政府网站发展指引》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6-15 记者:任欢、梁熙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对全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发展作出明确规范。 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普遍建设政府网站,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政府网站发展成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指引》意在解决哪些问题?对政府网站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就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建立管网24小时值班制度 《指引》明确,国务院办公厅是全国政府网站的主管单位,负责推进、指导、监督全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务院各部门办公厅(室)是本地区、本部门政府网站的主管单位,实行全系统垂直管理的国务院部门办公厅(室)是本系统网站的主管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表示,作为我国第一部对政府网站提出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要求的件,“《指引》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厘清了主管、主办、承办等单位的职责,强调主管单位负责统筹规划和监督考核,主办单位负责自身网站的建设规划和组织保障”。 乡镇街道县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单独开设网站 《指引》要求,县级以上各级...
2017/06/15
详情
胡鞍钢:“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加速器”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6月3日电(记者 张骏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3日说,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胡鞍钢3日在西安参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峰论坛”时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进入到本世纪以来,中国也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 胡鞍钢认为,无论是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包括农村公路、油气管道、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已经形成世界级的水平。 胡鞍钢认为,建设“一带一路”,就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上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战略的升级。国家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现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协同效应,将把四大板块重新称之为一体化进程。 胡鞍钢说,“一带一路”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进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这是21世纪的一个基本方向。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有机结合起来,会更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促进全...
2017/06/15
详情
焦点访谈|孟庆国教授谈“放管服”改革
来源:央视网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了确保已放权事项落地显效,2017年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也派出督查组从五个方面(简政放权措施、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进优化服务)就改革启动四年多来的落实情况开展了实地督查。那么,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否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为廉政“强了身”呢?6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放管服”改革持续释放红利》主题节目,对上述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清华大学文科处处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孟庆国接受节目采访。 孟庆国教授在节目中指出,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为中国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如何激发市场活力,如何让经济发展不至于受到太大负面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放管服”对市场松绑是一个根本性的举措。评判这一举措的最显著的两个指标是:第一,办企业是不是更容易了?新增企业数是不是增多了?第二,大家办事是不是更便捷了?是不是用的时间更少、成本更节约了?从这些指标来看...
2017/06/14
详情
望海楼|鄢一龙:中国必将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04日第01版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吹响了中国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标志着中国迈向全球创新高地这一雄心勃勃的新征程拔锚起航。 回望历史,正是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生活巨变,改写世界格局。只有不断创新的民族,才能勇立世界发展潮头,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创新竞争正如火如荼展开,引发了国际产业分化与重组,改变了世界竞争格局。中国创新开始发力,从全球创新版图中无足轻重的角色,迅速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之一。 创新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中国拥有世界最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本国人口。2014年中国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人口就达到3.83亿人,超过美国总人口;2014年中国科技工作者达到8114万人,与德国人口数量相当。同时,中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开放包容的文化以及优厚的人才政策,使得中国日益成为新的全球人才磁吸地,汇聚天下英才为中国所用。 与此同时,长线创新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中国经济巨人更上层楼的“阿喀琉斯之踵”。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知识产...
2017/06/07
详情
胡鞍钢: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来源:人民论坛 2017年第5期 【摘要】2017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绘就新的蓝图。从中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等诸多方面展望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图景,能够为设计中国发展宏伟目标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国经济 发展图景 共同富裕 2030年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 进入21世纪,前十五年(2000-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一是GDP年均增速达到9.65%,占世界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总量比重从7.43%上升至17.26%,提高了9.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并于2014年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到2016年中国已经提前四年实现了“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二是人均GDP年均增速高达9.05%,人均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从3701美元上升至13572美元,相对美国的人均GDP从8.05%上升至25.75%,提高了17.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显示了中美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趋同。预计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未来十五年,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但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
2017/06/06
详情
杨永恒:中国将重回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心
来源:人民论坛 2017年第5期 【摘要】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将为世界文化格局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必将终结西方文化霸权,营造更为健康、公平、稳定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国将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借助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和谐、互信的国际文化,促进各国间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理解、认同与融合。 【关键词】中国文化 国际影响力 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发展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果丰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式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将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走出...
2017/06/06
详情
胡鞍钢著作受日本商界精英关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02日第07 版 5月15日,由中国经济学家胡鞍钢著、日本富士山出版社出版、日本侨报出版社发行的《Super China——对超级大国中国的未来预测》一书登上了著名网络文摘“SERENDIP”的官方网站。 《Super China——对超级大国中国的未来预测》一书运用国际间的数据对比,论述了中国政府对2020年立下了怎样的发展目标、准备达成怎样的进步。 2011年4月,该书英文版《China in 2020:A New Type of Superpower》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讨论,不仅得到希拉里·克林顿的力荐,还被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引进。本次发行的日语版是在2012年原著基础上的增补版。 “SERENDIP”是日本一家面向一线商业人士的网络文摘提供商,拥有8万个人用户及超过240家的付费企业用户。该文摘每周一至周五从时下新书、热门畅销书及经典著作中萃取精华部分,每天为读者奉上丰盛的资讯大餐,截至目前已推出约1200期。
2017/06/02
详情
胡鞍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来源:求是学刊 2017年第3期 摘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是指引中国发展之路的核心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之路先后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四个现代化”战略(1964—2000)、邓小平时期的“三步走”(1980—2050)、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2000—2050),这些目标具有开创性、继承性、连续性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性。目前,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胜利在握,在继承此前中国发展任务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设想(2030—2050—2078)。第一步是2030年建成共同富裕社会;第二步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2078年,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两个百年目标;三个百年目标;2030中国;共同富裕 196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西方通过“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他预言:“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现在看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是能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 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宏大的长远的大战略需要充分体现伟大的历史使命,既要一以贯之,又要与时俱进。这是“中国之路”的“中国之道”。 中国作为世界性现代化的...
2017/06/02
详情
鄢一龙:创新引领中国经济脱胎换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5-23 近期,中国科技创新进展喜人。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一架商用大飞机首飞成功、首次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成功……5月18日,可燃冰试采成功后,科研人员自豪地说:“这次我们敢拍着胸脯说创造了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各领域创新进入爆发期,以创新领导者的姿态令全球瞩目。到2016年,中国国内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球38%,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9倍;国际科技期刊论文数占全球比重为21%,居世界第一;中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达到17.6%,已经接近美国。 创新发展的新态势,正在引领中国经济脱胎换骨。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土地成本上升,人口红利下降,大规模的投资驱动难以为继,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否占据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决定着中国产业未来的竞争力、定价权和新经济的主导权,决定着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成本瓶颈与需求瓶颈。 创新本身就会创造需求,既是新供给,也是新消费。一个新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而一项颠覆性发明的出现,不但会带来生产...
2017/05/26
详情
从学术新秀到执教清华是怎样一种体验
来源: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自1996年开始,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21届,迄今已有209人获得了此项殊荣。研究生“学术新秀”代表着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是研究生在校能够获得的校级最高学术荣誉。 从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新秀”,到耕耘于杏坛的清华教师,变化的是身份与心态,不变的是他们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王亚华:享受学术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王亚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999级博士生,第7届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得主。 清华,身份转换却不变初心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我在清华大学这个学术殿堂成长,从水利系的工科生,到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进而在国情研究中心做博士后,再到留校担任教师,直至现在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尽管身份不断转换,阅读、调研、思考和写作始终是生活的主线。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我身在校园,能够“读万卷书”,同时参与各种调研、到多个国家交流访学,有机会“行万里路”。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使得理论研究与管理和政策实践能够相结合。 我走上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之路,最初是出于对中国宏观发...
2017/05/23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