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刊文丨胡鞍钢 王蔚:中国越强大 世界越受益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10月22日08版,“庆祝党的十九大特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与共。中国富,才能带动世界更富;中国新,才能带动世界更新;中国绿,才能带动世界更绿;中国开放,全球化潮流才不会逆转。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更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与共。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的这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中国富,才能带动世界更富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经济共同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经济发展...
2017/10/23
详情
朱旭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的任务。这是新时代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明确要求,也为我们党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现阶段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各项民主制度的共同任务和时代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各项民主制度有效运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才能够得到真正实现。而在面对各项重大战略决策时,只有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各项民主制度才能得到有效运作,...
2017/10/20
详情
胡鞍钢:中国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图为胡鞍钢在十九大直播现场认真做笔记。 苑洁 摄 一、国家实力决定前途命运 邓小平认为,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所谓“国家实力”是指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能力,具体包括“四力”:一是经济实力,反映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用经济产出来衡量,如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二是科技实力,反映在世界科技中的实力,用主要科技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来衡量,如研发支出、发明专利申请数、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等指标占世界比重;三是国防实力,反映在世界国防安全格局中的实力,用主要国防投入指标如国防支出、国防人员等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也包括国防产出指标如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四是综合国力,反映在世界格局中的综合实力。 二、四大实力均上大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经济实力再上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中国仍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012-2016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2%,远高于同期世界增速(3.3%),也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速(4.7%)。按购买力评价法(PPP,2011年国际美元)计...
2017/10/20
详情
程文浩:开启中国廉政建设新时代
过去五年,我国的廉政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道:五年来,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十八大以来,针对当时腐败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党和国家将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是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坚强决心,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并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无禁区,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人物,不论领导干部级别多高,只要以权谋私,都将严惩不贷;全覆盖,是指监督工作要涵盖所有公共权力部门,不允许出现盲区和漏洞;零容忍,是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树立新的政治规矩和社会风气。 本着上述原则,党和国家五年来重拳反腐,坚定不移地开展了“打虎”“拍蝇”“猎狐”等工作。“打虎”,是指严厉查处高级干部的贪腐行为,以达到杀一儆百、警示全党的目的。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国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80多人,高官落马创历史新高;“拍蝇”,是指查处侵害群...
2017/10/20
详情
王亚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
一、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新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农村发展问题所做出的准确把握和与时俱进的战略应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战略,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乡村振兴是党对过去提出的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顺应了国情变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升级,在要求上将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将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将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将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全面提升了农村发展的内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 二、吹响新时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号角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国发展改革最艰巨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展望到二〇三〇年,中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化社会,会有约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而农村人口将减少至4.5亿,农民人口规模依然非常庞大。中国农村的兴衰不仅决定着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活...
2017/10/20
详情
张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中国特色而不是西方特色。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和认识,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动态,现代化的道路也就必须是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也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就是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不仅将超越“西方道路”的局限性,还将迅速赶上西方的现代化。 二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突进。现代化所涵盖的要素不只是经济的,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现代化,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现代化。对中国而言,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就是要推动包括政治现代化(指全面改革)、文化现代化(指文化发展)、社会现代化(指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现代化(指生态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内的“六位一体”全面现代化,从而超越西方的工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国防...
2017/10/20
详情
《光明日报》刊文|胡鞍钢: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来源:《光明日报》 2017-1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出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就是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五年。正是这一历史性飞跃,标定了当今中国的崭新历史方位。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五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存亡高度深刻认识党情,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出台了一批标志性的党内法规,累计制定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实现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全方位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健康从政环境;从严选拔任用干部,打造干净忠诚有担当的干部队伍。 中国“强起来”,体现在发展更重质量的经济,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中央紧紧牵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需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营造“双创”良好环境;狠抓节能减排,降低...
2017/10/20
详情
《南方都市报》专访王名教授:三大信息公开平台是慈善法落地关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7-10-10 2017年9月,《慈善法》正式生效一周年。在这部诞生时被称为“中国立法史上里程碑式”的法律实施的一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15部与《慈善法》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慈善组织登记认定、慈善募捐、慈善信托备案、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以及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该法律究竟对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是否如外界所期待的,在慈善领域探索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又将如何推进中国慈善的社会生态?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曾深度参与《慈善法》起草的全国政协委员、2017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 谈实施效果 一切信息都通过平台发布,由社会来监督 南都:《慈善法》正式生效已经一年,你怎么看它的实施效果?有人提出现在处于一个尴尬的过渡期,慈善组织注册好像更难了,你怎么看? 王名:首先是要理解《慈善法》,它本身是个全新的制度体系,包括立法本身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很多学者及社会各界都参与到了立法过程中。《慈善法》颁布后,我一直呼吁要加大普法力度。民政部最近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普法,我很赞同这个提法。为什么要强调普...
2017/10/17
详情
鄢一龙:基于复兴实践构建中国学派(人民观察)
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9-24 05版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学派的兴起与发展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是对时代问题的思想回应、对时代实践的理论概括,又是推动时代变革的先声。当下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而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构建中国学派,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中华文明曾一度陷入空前危机 欧洲文明源自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主要包括英国的经验主义、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日耳曼的哲学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等。欧洲文明传入美国后,在20世纪形成了不同于欧洲的美国文明。这两种同根同源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的文明,被统称为西方文明。西方文明是地道的西方世界的孩子,但它宣称要为全世界立法。在强大而霸道的西方文明面前,所有非西方文明与它的差异都被视为前现代与现代、外围与中心的差距。这一套知识体系宣称,只有全盘接受西方价值、西方模式,才能获得进入现代世界的门票,才能实现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救赎。 中华...
2017/09/28
详情
王亚华出席“2017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并做主旨演讲
9月22日上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举办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这次报告会主题为“共享繁荣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展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应邀出席报告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同时受邀出席报告会的演讲嘉宾还有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 会上王亚华发表了题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前瞻》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展望了2030年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农业生产巨国、世界农产品消费巨国、全球农产品贸易大国和农业科技领军强国。同时还展望了2030年中国农村发展前景,预测未来中国农村呈现四大景象: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结构性变革效应显著;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乡土文化焕发新生;美丽乡村取得突破,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王亚华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大趋势,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特征: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劳动力城乡流动转向城乡互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及城乡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他指出,中国在通往203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愿景的征途中,还面临着诸多...
2017/09/28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