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峰荣获2014年“中国管理学青年奖”
从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国管理学年会获悉,我院朱旭峰教授荣获2014年“中国管理学青年奖”。该奖项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主办,经组委会三轮评审和社会公示,最后评出三名青年奖获奖者。朱旭峰是历届中国管理学青年奖获奖者中首位公共管理学专业获奖者。
2014/11/17
详情
胡鞍钢: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创新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蓝图与路线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总目标和总体要求。 那么,这一总目标如何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理论和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四中全会 《决定》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还是道路问题、制度问题、理论问题。《决定》最大的创新,是系统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此外,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内容的...
2014/11/06
详情
于安解读四中全会《决定》要点
来源:搜狐网 原标题:专家解读四中全会《决定》要点 10月28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对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分析《决定》的要点。 于安教授认为,本次《决定》内容有诸多亮点。他说,《决定》和《公报》是四中全会最重要的两个文件。于教授回忆,之前看到《公报》中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时,已经看到这个国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能够看到中央《决定》全文中的诸多细节,感到很振奋。“《决定》的新意、亮点很多”。 于安教授认为,《决定》最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宪法问题、立法依据的问题、党与法律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于安教授分析,宪法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果国家在根本问题上引入了法治,这个国家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谈到立法依据问题,于安教授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决定》提到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公平正义,讲了我们所秉承的公平观。这些是作为立法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问题,...
2014/10/30
详情
于安:推行法治需要排除的三大习惯障碍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14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决议,把中国的法治探索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且不说近代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历,仅仅是1949年以后,对于法治的态度、立场和实践已经度过了跌宕起伏的四个时期,即引入苏联法律观念和制度模式,从1957年起到“文革”结束二十多年间“法律虚无主义”的第一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追求“健全法制”的第二时期,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第三时期,以及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法治中国”的第四时期。法治中国的重要历史标记,是把法治置于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之下,从而开始了一个以国家治理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探索期,一个面向治理实际追求治理有效性的法治时代。为实现有效的法律治理,我们必须根据对法治的新认识和确立的新目标,从国家治理转向法治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和解决法律治理所必需的制度建设议题,推动法治的发展。 法治不是徒具理性治理的政治美德,更在于对现实利益格局和行事方式的改变。实行法治不可避免地会面对障碍甚至抵抗,否则就是低估了法治的变革力量,或者低估了人们保护既得利益的能力。推行法治的难度,...
2014/10/21
详情
胡鞍钢:中国减贫成功的世界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0-17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从2014年开始,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减贫,是世界最重要的人权事业之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对世界具有巨大影响。这反映在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国际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数量和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幅度“双下降”。1981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为8.35亿人,到2013年降至6800万人。1981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3.1%,到2010年,下降至13%。 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28.4%,首次低于30.7%的世界贫困人口发生率。到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到5.0%,已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2010年为20.58%),已经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中国减贫有成功之道。第一,减贫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目标,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198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设立了扶贫开发专门机构,评定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制定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扶贫开发方针,并于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别制定了扶贫规划纲要,明确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
2014/10/17
详情
胡鞍钢与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0月14日 第04版) 原标题:海外版 向世界传递正能量(我与海外版) 作者:胡鞍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获至宝,获益匪浅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做博士后,在此期间一直收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寄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是如获至宝,自然很快成为忠实的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信息、知识与思想。后来我又陆续在美国名牌大学和世界银行做了多次的访问研究,访问期间也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将其视为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海外版有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我又将APP应用下载在手机里,便于出差或出国时都能够即时阅读。在海外的中国学人,都渴望深刻了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阅读海外版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频繁地到国外访问、讲学、交流过程中,我碰到许多和我一样的“海外版之友”。这也反映了海外版的确是一个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特别是中国与海外华人以及掌握了汉语的外国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例如2003年首创“北京共识”的雷默是“中国通”(他的汉语非常好),他也通过阅读海外版了解中国。因此,无论是海外版的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
2014/10/15
详情
齐晔:所谓“邻避”实可规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近年来,因公众担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前不久,媒体报道,广东博罗民众上街抗议、抵制垃圾焚烧厂项目。今年5月,杭州余杭发生当地群众抵制九峰垃圾焚烧项目。这些群体性事件有的造成社会失序、有的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可忽视的现象。事件成因和影响因素复杂,社会对这些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针对参与者往往并不反对建设项目本身,但抵制将项目建在自己的社区或城市这种现象,学术界和媒体常常习惯性地称这类事件为“邻避事件”或“邻避现象”。 “邻避”是个外来词,据说源自英国,1980年由当时的环境大臣雷德利取自英文“不要在我家后院”几个词的词头字母。“邻避”一词所指的是抵制有负面影响的项目,特别是公益项目,建在自家附近的行为和现象。这些被抵制的项目中,有化工厂、核电站、加油站这样的赢利项目,但更多的是诸如垃圾处理设施、焚化炉、监狱以及某些社会福利设施等公益项目。在一般讨论中,“邻避”通常是指因担心个人利益受损而反对公益项目建设的行为。 人们之所以反对这些项目是因为觉得这些项目会影响到其生活品质或经济收益。有的担心空气质量、有的担心儿...
2014/10/14
详情
薛澜教授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9月10-12日,我院院长薛澜应邀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以“推动创新 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并接受天津广播电视台采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来自90多个国家的1600余名与会者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如何运用创新为所有人创造更高的价值”。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14/10/11
详情
杨燕绥荣获清华大学第14届“良师益友”奖
9月26日晚,清华大学第14届“良师益友”颁奖典礼在大礼堂隆重举行。校长陈吉宁,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校长薛其坤,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杨斌等出席了典礼。 陈吉宁校长与杨燕绥教授及学生合影 杨燕绥教授与颁奖学生合影 我院教授杨燕绥等40位清华教师获此殊荣。杨老师在得知自己获奖后曾这样说:“我喜爱教师职业,大学从教33年,成为落根公管家园的一棵草,基于公管理念、方法和团队,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研能力,赶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能有所贡献,我很幸运。而且在清华大学做老师,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学生们做不出来的,我为我的学生们骄傲。当老师真好,在清华大学当老师格外好!” 杨燕绥教授获奖现场 我院硕13班的秦勤等20多位同学到现场为杨老师欢呼加油。秦勤同学说,工作中杨老师是一个永远向上拼搏的老师,年过六旬还奔波在国家政策研究的第一线,十足的“空中飞人”。杨老师还曾打趣地说:“你们这么年轻,还学不过我这个老太太?”杨老师这种对学术的坚持与拼搏,让她的学生们也受到了鼓舞,时刻鼓足马力不断向前冲。而在生活中,杨老师又是一个活泼慈祥的妈妈,尽管忙碌但一定会抽时间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状况、生活的点滴以及未来...
2014/09/28
详情
苏竣: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深化校有产业改革
来源:光明日报 2014-9-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合作。据《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12年底,全国489所高校3478个校办企业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3000亿元。但是近年来,屡屡曝光的一些高校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多数与大学校办产业密切相关,再次将大学校办产业问题推入了公众视野。校有产业既扮演了高等院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角色,也给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新的命题和任务。 我国校有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校有产业早期被称为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是指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产业。我国校办产业的发展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六十多年来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是本着教育和工农业相结合理念而创建的以学生实习和研究为主的生产经营性机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强调大学教育要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和从事研究,高等学校纷纷创办校办工厂,早期以学生生产实习为主,少数从事社会生产经营。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国家逐...
2014/09/25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