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长薛澜教授当选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2015年11月6日至8日,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在合肥召开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产生了学会的新一届理事、常务理事、学会领导班子,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界的代表9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当选的160位理事,代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解放军及著名企业,其中著名管理学院院长61位,大学正副校长14位。我院院长薛澜当选为副理事长,也是唯一来自公共管理院校的副理事长;我院副院长杨永恒当选为理事。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成立于1978年11月,是由中国科协主管,国家民政部备案的管理学领域国家一级学术组织,是中国管理学界与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精英、政府及其他各类组织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学爱好者交流、发展的平台。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每年主办中国管理学年会是中国管理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之一,旨在加强中国管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中国管理实践的水平。
2015/12/08
详情
齐晔 邬桐:领袖聚首巴黎,新型气候治理的历史机遇
齐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邬桐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尽管近期恐怖袭击的伤口尚未愈合,疼痛尚未消散,新威胁也仍盘旋上空余悸犹存。但世界各国领袖仍决定今日聚首巴黎,以展现他们对巴黎坚定不移的支持及对气候治理协同领导的决心。 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性时刻,预示着重塑全球气候治理的潜力。巴黎气候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第二十一次缔约大会(COP21)。距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已过二十余载。虽然《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标志着气候谈判的历史高度,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谈判却始终因分歧、缺乏信任、停滞和悲观主义而阻碍重重。《京都议定书》是首次以“自上而下”的路径塑造全球气候治理的尝试。它设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目标,并分摊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应国责任。同时,对气候融资和技术转让的需求也与联合国协调一致。 2001年,布什总统使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给予协调全球气候治理的努力以重挫,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随后多个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一场危机迫在眉睫。虽然最终《...
2015/12/02
详情
齐晔 邬桐:准确理解中国的煤炭消费
齐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邬桐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尽管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危言耸听或一知半解,几乎没有议题能比中国的煤炭使用和国家统计数据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前者描绘了一系列重霾之下的城市图景,形象生动地突显出不顾后果的工业增长的危害。后者则引发了舆论对中国官方统计可信度的怀疑,强化了对一个不甚透明的治理体系的成见。事实上,两者都事关中国的透明度问题:一个是字面本义,另一个则是比喻。 《纽约时报》在11月3日的一篇广为其他主流媒体所采用和解读的报道中对这些争议性议题进行了汇总。报道声称,中国自2004年来平均低报了17%的煤炭消耗量,因此也低报了其碳排放数量。《纽约时报》总结道,这些“大量的”数据修改将昭示出中国减排所面临的被低估的挑战。再加上今年的巴黎气候大会,我们已目睹了预料之中的激烈争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是“在碳方面抄近道”,而《琼斯夫人》杂志则称“中国的碳排放正超出我们的想象。”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共和党参议院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指责中国“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同时美...
2015/12/02
详情
孟庆国 李晓方:变革与转型:“互联网+”地方政府治理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府管理与创新;政府治理、绩效与能力建设;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战略。 李晓方:清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互联网+"和地方政府治理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互联网+”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网络等基础公共设施以及制度环境的构建,政府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丰段的现代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互联网+”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着力点,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总体而言,当前有关“互联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领域,那么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面对“互联网+”的热潮,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找准和把握自我的定位? 认识“互联网+”与地方政府治理关系的两个维度 探索分析“互联网+”与地方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回答和说明地方政府与信息化融合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自身的“互联网+”,二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经济、社会领域的“互联网+”。 对于第一...
2015/11/30
详情
王亚华教授受邀担任国际SSCI期刊编委
近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亚华应邀担任国际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IJC)编委,成为目前该期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编委。该期刊的33位编委均为公共事务(Commons)研究学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IJC为国际公共事务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Commons, IASC)的会刊,致力于促进公共资源管理知识的共享。IASC是研究公共事务最富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宗旨是提升对公共事务、公共资源及各种形式共享资源的理解和治理,在全球有注册会员千余名。研究会正式成立于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研究会发起人及首任主席。 IJC刊载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公共治理制度、共享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领域,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收录,2014年影响因子为1.463,期刊全文下载量超过10万次。该期刊官方网址:http://www.thecommonsjournal.org/。
2015/11/26
详情
胡鞍钢:中国经济信心从何而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8日 第 01 版) 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当前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经济。 在G20峰会上,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主席有一个基本判断: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 此背景下,习主席强调,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 信心从何而来?习主席指出,一是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二是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2009年到2011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目前,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这一数字仍在30%以上。无论按汇率法,还是按购买力平价法,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都是最大的,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发动机。 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特有的“五大发动机”,笔者称之为“五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数据化与互联网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一,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总人口从2010年的6.70亿人提高至2014年的7.49亿人,平均每年增加近2000万人。预计2020年城镇人口将超8亿人,再加上...
2015/11/18
详情
胡鞍钢:绿色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
来源:北京日报 2015-11-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成为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其中,绿色发展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庄严承诺。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朝夕而成,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明晰的思想逻辑。其中,可持续发展概念由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提出,而后变成全球共识,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那么,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承继关系,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着哪些超越之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5年在制定国家“九五”计划时,党中央从基本国情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出发,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将环境保护明确为基本国策。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的核心词。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首次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2010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此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又进入了一...
2015/11/18
详情
我院殷存毅教授做客央视,分析“习马会”重大意义
来源:央视新闻网 编者按: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历史性的会面有哪些成果和亮点?将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我院教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做客央视《新闻1+1》,听听他是如何分析此次“习马会”的重大意义。 分析精编: 会谈的内容既有原则性的意见,又有具体成果,双方都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同时也回答了对方想听的一些话。中方重申了“九二共识”对于维系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性的作用,双方都表示愿意携手共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建立热线,还有张志军主任谈到的两岸建立办事处的问题,这些都是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也都有了具体的回答。现在两岸事务部门就建立起来,要尽快地商谈,抓紧协商在亚投行“一带一路”的落实,让台湾参与。殷存毅表示,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会面,既有历史的高度,也有务实的东西,对今后两岸关系的推动,有非常深远、非常有效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的一样,两位领导人历史性的会面,证明了...
2015/11/16
详情
李应博:两岸经济关系的“和平红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5-11-12 11月7日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习马会”上的历史性握手,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历史意义。 基于宏观数据、个案事实和制度化协商,均可清晰地看到两岸关系近几年来的进展成效。2008年6月以来两岸两会签署的制度性协议达20多项,在人员往来、贸易投资、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两岸受益颇多。目前,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6”两个区域组织也依然是台湾主要的出口地。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不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时空格局已经证明:从点到线到面的经济合作成效,从非正式协商到制度化、常态化的政策机制变迁是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习马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彰显出两岸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和有时间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关键在于必须维系好两岸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成果,继续分享“和平红利”。否则,缺少大陆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要的“拼经济”岂不是“无源之水”? 笔者认为,“习马会”后两岸经济关系的“和平红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岸经济互惠往来的...
2015/11/12
详情
郑振清:习马会推动两岸治理
核心事实:习马会在两岸事务治理方面的价值,值得进一步认识;习马会为推动两岸共同事务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顶层机制;两岸共同事务涉及两岸民众切身利益,协同治理体系一旦建立,有其稳定运行的社会需求;协同治理体系将是促进两岸民众形成共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步骤。 习马会在两岸事务治理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认识 今天,习马会在新加坡成功举行,其历史意义在于实现了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的首次两岸领导人会谈,其战略意义体现在引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航向,而其在两岸事务治理方面的价值也十分值得我们进一步认识。治理是一个崭新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完整地理解习马会的历史和战略价值。因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马会是历史发展的尖峰时刻,而两岸关系中的共同事务则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对这些事务的治理,与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首先: 习马会作为两岸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为推动两岸共同事务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顶层机制;两岸共同事务,是指在跨越两岸不同政治社会体制进行交流交往所客观产生的事务,包括人员往来、利益纠纷、社会待遇、紧急事项以及共同的涉外事务等。 过去,处理这些两岸共同事务,只有国台办、陆委会、海协会、海基会等中层机制,现在两岸...
2015/11/12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