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PPP需要民间资本和企业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条件
编者按:关于PPP项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近期在CIDEG专题论坛上,分析了我们应如何借鉴日本经验。他指出日本从90年代后期引入PPP,对亚洲国家来说是很大的探索,有成功经验;但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似乎没有完结。以下是主要观点摘录。 从日本的经济发展,我们认识了PPP的重要性 日本引入PPP,是在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个成熟主要体现为市场体制、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民间资本的积累。所以从这个角度,在90年代的时候日本已经具备了最需要的条件,第一是民间有充足的资本,可以投入,第二是企业有服务创新的能力。 比如二战以后,日本已经完成财阀企业去封建化、去家族化、去排他化。而且战后的日本通过新经济政策,70年代的时候经济奇迹已经形成,90年代的时候已经完成从贸易立国到创新立国的过程。因此90年代日本引进PPP,在需求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两者结合,就能够在日本的经济增长停滞期发挥好的作用。 日本经历了一个平稳的探索道路,发展速度符合市场运行的一般节奏。它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总案例数量实际上并不大,现在大概有五百左右的案例。因为私人资本的投入要考虑商业的收益,不能够只考虑公共的需求...
2016/10/11
详情
孟庆国: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
9月22日至24日,2016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福州举办。在9月23日上午“分享·e治理”分论坛现场,参会嘉宾针对如何充分发挥“e治理”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热烈探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孟庆国在分论坛上发表题为《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的演讲。 本文根据演讲内容及孟庆国教授讲义、课件整理。 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的论坛,我今天给大家讨论什么呢?是“互联网+社会治理”,目前这个话题很热。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展示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特征,我把它总结为三个字,叫做端、网、云—— 所谓的端,就是从原来的形态开始转向移动终端,进一步转向智能系统。作为网,从传统的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今天我们又迈入物联网的门槛。作为云,网络的技术架构,我们开始转向云计算。 正因为这种技术特征的变化所带来的治理领域的创新,带来了一些新的应用。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技术的形态改变了社会的连接。正是因为改变了社会的连接,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改变了社会的形态,改变了社会的行为方式。 “随手拍”参与公共治理 那么我们现在看几个例...
2016/10/06
详情
李应博:光热发展须平衡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目前,电力产能过剩是传统化石能源必经的一个阶段,作为新能源的光热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9月22日,在2016年首届德令哈光热大会的柴达木光热发展促进中心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应博针对光热发电的前景做出了研判。作为国内光热发电行业的专家,李应博副教授接受了《中国电力报》记者的专访。 光热发电产业引领新能源发展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我国光热产业的?在目前电力过剩情况下,发展这一产业的必要性何在? 李应博:国家在倡导新能源产业发展当中,光热产业应该说是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能源领域发展过程中,光热产业能够弥补光伏产业的诸多不足,从而加强新能源领域的互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光热产业非常有必要。目前,电力产能过剩是传统化石能源必经的一个阶段,作为新能源的光热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 电价出台有利于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记者:您认为光热标杆电价出台对于推动光热产业发展作用几何? 李应博:用价格引导是我国扶持产业发展非常有力的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调研,最终确定了1.15元/千瓦时的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
2016/10/06
详情
王有强:加强政府部门协同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来源: 中国城市网 2016年9月24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和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联合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全国首次政务服务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召开。研讨会以“创新数据共享 助推惠民服务” 为主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为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知名学者,以及全国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先进单位、个人和当地党政领导。 这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是呼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感、紧迫感、时代感,充分发挥政务决策案例对政务服务的政治导向和科学导向作用,做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的中国品牌。 24日上午,按照会议议程,清华大学中国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有强作了题为“加强政府部门协同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主题演讲。并以杭州政务服务提升为例进行介绍。 王有强从“政务服务、信息收集、多个部门、执行协调”等方面对政务服务进行阐述。他从治理角度解释政务服务。并就如何提升治理水平,提高部门间的协同性发言。他从管理角度对政府服务各部门协调等进行阐述。并分享了从理论程度上对协同治理经验。 王有强在演讲中说,我们在进行国家...
2016/09/28
详情
慕玲: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案例出发寻找解决之道
2016年9月24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和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政务服务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知名学者,以及全国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先进单位、个人和当地党政领导,对“创新数据共享 助推惠民服务”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研讨会的重大意义是呼吁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感、紧迫感、时代感,充分发挥政务决策案例对政务服务的政治导向和科学导向作用,做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的中国品牌。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做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案例出发寻找解决之道”的主题演讲,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对从案例出发深化改革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切合实际的三点建议。慕玲主任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持案例开发工作超过12年,以服务于教学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她在研讨会演讲全文如下: 现实生活中每每暴发出来的危机事件以及长期存在的大城市病和三农问题,时刻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但是由于缺少深刻反思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导致类似的问题和危机总在不断重复发生。各级地方政府为...
2016/09/28
详情
陈玲:如何制定好的产业政策?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产业政策。公共管理学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跟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有较大差异,经济学强调资源最优配置的一元目标,而公共管理则考虑效率、公平、自由等多元目标,以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做的妥协、决策和执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反思产业政策,认识各种超越产业政策范畴的配套政策、政策组合、全周期干预的弊端,有助于当前产业政策讨论的深化。 本文根据陈玲副教授 2016 年 8 月 23 日在上海社科联“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圆桌会议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 对产业政策的三种反思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问题经济”的情境设定下,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界都弥漫着相对悲观的情绪,对产业政策展开了全面反思。反思的方法论基本上是比较分析, 大体上有三种分析思路: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在赶超经济体如 50-60 年代的日本和 70-80 年代的韩国是有效的,但在同样处于赶超期的中国却失败了。失败的表现主要是受扶持的产业都未能发展起来,或者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投资效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差异, 如日韩产业政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嵌入自主性”,即政府嵌入产业及企业层面的技术 选择,与此同...
2016/09/28
详情
胡鞍钢:东北振兴要升级到2.0版 呼唤体制转型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东北振兴的转轨,即从重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转化、从传统重工业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还需加快步伐。否则,无论增加多少投资、多少项目,都等于“重上加重”、“老上加老”、固化原来的旧结构。 ●对东北的产业定位,非常有必要从“两个基地”变为“三个基地”,即加上服务业基地。未来东北振兴应该是三个基地的振兴,而不能单说“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方面早转早成功,晚转就会被动。 ●东北地区依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思维惯性,以及较为严重的关系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因为它的交易成本太高,既不利于创新创业,也无益于公平竞争和财富创造。因此东北地区全面振兴,重构东北文化,加大市场化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是必要一环。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出现较大困难。今年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又出现分化趋势。东北经济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和困难。东北振兴是场攻坚战,事关全局,必须加快推进;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新常态下,东北振兴发展需要明确改革的...
2016/09/26
详情
胡鞍钢:推进东北振兴亟需发挥五大合力
来源:新华网 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管学院教授胡鞍钢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应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和困难。东北振兴事关全局必须加快推进;东北振兴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是从现实看,虽然上半年辽宁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但辽宁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出现同样幅度下降,这就说明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经济传统投资驱动的模式已经在改变,具有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从历史上看,近十多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即使是去年以来经济增长率最低的辽宁,也进入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东北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一直在增长。 三是从全球看,东北经济困难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困难的缩影。大宗商品全球价格下跌后,凡是主要依赖全球性、可贸易原材料,以及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体都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说明了东北经济加快转型的必要性。 东北经济亟待转型发展 过去几轮“东北困局”都与产能过剩有关,虽然之后市场对钢...
2016/09/24
详情
贾西津:《慈善法》落地将带来哪些变化?社会组织责任大、权利小
2016-09-20 南都观察 编者按 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并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从5月开始,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征求意见稿,这些细则直接关系到《慈善法》如何落地。 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办发布文件,在行业内尚属首次。 南都观察采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她谈了《慈善法》配套文件的进步与不足,以及社会组织的未来发展空间。 创新空间可能被压缩 这三个条例目前的征求意见稿,与《慈善法》相比,总体上都是回缩的,这也是必然。 《慈善法》对于慈善组织的界定、登记,都规定得比较宽泛,到了三个条例,以及相关的办法、意见,因为要基于现实的管理,能够开放的程度必然是大大回缩,这通过慈善组织直接登记的范畴就能体现出来。 《慈善法》没有明确慈善组织具体的登记,而是把具体登记赋予了三个条例。现在的条例和意见都会有一个描述性的倾向,罗列了具体哪些类型的慈善组织可以直接登记,除此之外还必须要业务主管单位,依然实行双重责任的管理体...
2016/09/22
详情
胡鞍钢——二十国集团:引领“增长优先”转向“创新优先”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4日 16版) 落幕不久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闭幕辞中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就“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达成共识,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以下简称《蓝图》)。这意味着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破解持续低迷增长难题背景下,G20首次提出以创新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 G20已成世界创新活动主体 G20能否完成《蓝图》的规划?我们的答案是:完全可能,因为G20已经成为世界的创新主力军,又是世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完全有能力“从根本上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之道,紧紧抓住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并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 众所周知,G20成员数虽然仅占全世界240个经济体总数的不足10%,但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重大。2015年,G20的GDP占世界GDP(PPP)比重为77%。G20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还是最重要的世界创新活动主体,对创新驱动全球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需要采用量化科技创新指标来反映G20的科技实力及...
2016/09/18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