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教授《光明日报》刊文:“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五大发展理念,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一以贯之的关键词。简政放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当头炮”,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优化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这一载体有机结合,通过统一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和网上办理、开展网上咨询和网上监督、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创新服务、拓展服务渠道等方式,构建起一整套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创业更顺畅,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一是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让人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服务过程。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的所有服务事项建立统一标准,统一事项编码,规范事项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企业群众办事只要条件具备,材料合规齐全,就能在承诺的办理时限内办成事。 二是科学的服务流程与网上办理,让人民获得绿色、协同、高效的一网通办服务。应上网的事项全部上网,办事材料网上提交,共享材料一次性提交,电子签章、电子证照大范围使用等,都将极大提高办事服务的无纸化水平,实现...
2016/10/19
详情
陈玲副教授在SSCI期刊Research Policy撰文详解中国产业技术政策重大转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陈玲与合作者Barry Naughton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An institutionalized policy-making mechanism: China's return to techno-industrial policy 日前在创新管理领域国际顶级期刊Research Policy上刊发。 陈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2008年在清华公管学院任教。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访问学者。自2005年7月起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主任助理、副主任,负责该中心研究项目管理、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 Barry Naughton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Barry Naughton 教授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经济领域的权威,尤其在产业、贸易、金融及中国市场化经济转型。 摘要 研究指出,中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前后发生了重大转向,从市场导向的创新政策全面转向国家主导的产业技术政策。这意味着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融合,政府主导并塑造了特定工业部门的技术选择、开发和商业化。这一转型过程通过先后发生的两轮关键政策实现,即2006年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6/10/15
详情
于安:PPP需要民间资本和企业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条件
编者按:关于PPP项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安教授近期在CIDEG专题论坛上,分析了我们应如何借鉴日本经验。他指出日本从90年代后期引入PPP,对亚洲国家来说是很大的探索,有成功经验;但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似乎没有完结。以下是主要观点摘录。 从日本的经济发展,我们认识了PPP的重要性 日本引入PPP,是在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个成熟主要体现为市场体制、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民间资本的积累。所以从这个角度,在90年代的时候日本已经具备了最需要的条件,第一是民间有充足的资本,可以投入,第二是企业有服务创新的能力。 比如二战以后,日本已经完成财阀企业去封建化、去家族化、去排他化。而且战后的日本通过新经济政策,70年代的时候经济奇迹已经形成,90年代的时候已经完成从贸易立国到创新立国的过程。因此90年代日本引进PPP,在需求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两者结合,就能够在日本的经济增长停滞期发挥好的作用。 日本经历了一个平稳的探索道路,发展速度符合市场运行的一般节奏。它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总案例数量实际上并不大,现在大概有五百左右的案例。因为私人资本的投入要考虑商业的收益,不能够只考虑公共的需求...
2016/10/11
详情
孟庆国: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
9月22日至24日,2016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福州举办。在9月23日上午“分享·e治理”分论坛现场,参会嘉宾针对如何充分发挥“e治理”在社会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热烈探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孟庆国在分论坛上发表题为《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的演讲。 本文根据演讲内容及孟庆国教授讲义、课件整理。 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次的论坛,我今天给大家讨论什么呢?是“互联网+社会治理”,目前这个话题很热。因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展示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特征,我把它总结为三个字,叫做端、网、云—— 所谓的端,就是从原来的形态开始转向移动终端,进一步转向智能系统。作为网,从传统的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今天我们又迈入物联网的门槛。作为云,网络的技术架构,我们开始转向云计算。 正因为这种技术特征的变化所带来的治理领域的创新,带来了一些新的应用。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技术的形态改变了社会的连接。正是因为改变了社会的连接,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改变了社会的形态,改变了社会的行为方式。 “随手拍”参与公共治理 那么我们现在看几个例...
2016/10/06
详情
李应博:光热发展须平衡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目前,电力产能过剩是传统化石能源必经的一个阶段,作为新能源的光热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9月22日,在2016年首届德令哈光热大会的柴达木光热发展促进中心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应博针对光热发电的前景做出了研判。作为国内光热发电行业的专家,李应博副教授接受了《中国电力报》记者的专访。 光热发电产业引领新能源发展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我国光热产业的?在目前电力过剩情况下,发展这一产业的必要性何在? 李应博:国家在倡导新能源产业发展当中,光热产业应该说是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能源领域发展过程中,光热产业能够弥补光伏产业的诸多不足,从而加强新能源领域的互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光热产业非常有必要。目前,电力产能过剩是传统化石能源必经的一个阶段,作为新能源的光热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对此非常有信心。 电价出台有利于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记者:您认为光热标杆电价出台对于推动光热产业发展作用几何? 李应博:用价格引导是我国扶持产业发展非常有力的手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调研,最终确定了1.15元/千瓦时的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电...
2016/10/06
详情
王有强:加强政府部门协同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来源: 中国城市网 2016年9月24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和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联合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全国首次政务服务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召开。研讨会以“创新数据共享 助推惠民服务” 为主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为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知名学者,以及全国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先进单位、个人和当地党政领导。 这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是呼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感、紧迫感、时代感,充分发挥政务决策案例对政务服务的政治导向和科学导向作用,做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的中国品牌。 24日上午,按照会议议程,清华大学中国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有强作了题为“加强政府部门协同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主题演讲。并以杭州政务服务提升为例进行介绍。 王有强从“政务服务、信息收集、多个部门、执行协调”等方面对政务服务进行阐述。他从治理角度解释政务服务。并就如何提升治理水平,提高部门间的协同性发言。他从管理角度对政府服务各部门协调等进行阐述。并分享了从理论程度上对协同治理经验。 王有强在演讲中说,我们在进行国家...
2016/09/28
详情
慕玲: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案例出发寻找解决之道
2016年9月24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和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政务服务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知名学者,以及全国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先进单位、个人和当地党政领导,对“创新数据共享 助推惠民服务”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研讨会的重大意义是呼吁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公众的责任感、紧迫感、时代感,充分发挥政务决策案例对政务服务的政治导向和科学导向作用,做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的中国品牌。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做了“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案例出发寻找解决之道”的主题演讲,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对从案例出发深化改革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切合实际的三点建议。慕玲主任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持案例开发工作超过12年,以服务于教学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她在研讨会演讲全文如下: 现实生活中每每暴发出来的危机事件以及长期存在的大城市病和三农问题,时刻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但是由于缺少深刻反思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导致类似的问题和危机总在不断重复发生。各级地方政府为...
2016/09/28
详情
陈玲:如何制定好的产业政策?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产业政策。公共管理学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跟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有较大差异,经济学强调资源最优配置的一元目标,而公共管理则考虑效率、公平、自由等多元目标,以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做的妥协、决策和执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反思产业政策,认识各种超越产业政策范畴的配套政策、政策组合、全周期干预的弊端,有助于当前产业政策讨论的深化。 本文根据陈玲副教授 2016 年 8 月 23 日在上海社科联“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圆桌会议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 对产业政策的三种反思 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问题经济”的情境设定下,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界都弥漫着相对悲观的情绪,对产业政策展开了全面反思。反思的方法论基本上是比较分析, 大体上有三种分析思路: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在赶超经济体如 50-60 年代的日本和 70-80 年代的韩国是有效的,但在同样处于赶超期的中国却失败了。失败的表现主要是受扶持的产业都未能发展起来,或者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投资效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差异, 如日韩产业政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嵌入自主性”,即政府嵌入产业及企业层面的技术 选择,与此同...
2016/09/28
详情
胡鞍钢:东北振兴要升级到2.0版 呼唤体制转型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东北振兴的转轨,即从重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转化、从传统重工业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还需加快步伐。否则,无论增加多少投资、多少项目,都等于“重上加重”、“老上加老”、固化原来的旧结构。 ●对东北的产业定位,非常有必要从“两个基地”变为“三个基地”,即加上服务业基地。未来东北振兴应该是三个基地的振兴,而不能单说“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这方面早转早成功,晚转就会被动。 ●东北地区依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思维惯性,以及较为严重的关系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因为它的交易成本太高,既不利于创新创业,也无益于公平竞争和财富创造。因此东北地区全面振兴,重构东北文化,加大市场化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是必要一环。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出现较大困难。今年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又出现分化趋势。东北经济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和困难。东北振兴是场攻坚战,事关全局,必须加快推进;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新常态下,东北振兴发展需要明确改革的...
2016/09/26
详情
胡鞍钢:推进东北振兴亟需发挥五大合力
来源:新华网 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管学院教授胡鞍钢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应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和困难。东北振兴事关全局必须加快推进;东北振兴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是从现实看,虽然上半年辽宁投资增速大幅度下滑,但辽宁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出现同样幅度下降,这就说明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经济传统投资驱动的模式已经在改变,具有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从历史上看,近十多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即使是去年以来经济增长率最低的辽宁,也进入了人均GDP“一万美元俱乐部”。东北三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一直在增长。 三是从全球看,东北经济困难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困难的缩影。大宗商品全球价格下跌后,凡是主要依赖全球性、可贸易原材料,以及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体都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说明了东北经济加快转型的必要性。 东北经济亟待转型发展 过去几轮“东北困局”都与产能过剩有关,虽然之后市场对钢...
2016/09/24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