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应扛起“新全球化”大旗
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于3月1日在北京举办“‘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7全球热点观察”活动。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Manish Bapna)、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以及来自世界银行、中国工程院、环保部规划院等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了“新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角色与贡献。 数据表明,全球的贸易总额占全球GDP比重在2008年达到高峰后,一直持续下降,“逆全球化”是当前及未来时期全球性最大的发展挑战之一。2016年《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全球化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势在必行。胡鞍钢明确表示,中国应扛起“新全球化”大旗,为世界做出中国贡献,创造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战略研究部副主任秦昌波介绍,与发达国家同等收入水平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更加依赖于煤炭。经过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全国空气的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2015年在首批实施空气质量监测的74个城市当中,重度以上天数减少了53.7%,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23.6%。同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逐步构建环境质量管理的机制体制政策制度体系。秦昌波说:“中国已经跨过了环境质量从恶...
2017/03/06
详情
两会全视点 王名:降低门槛 支持网约车发展
来源:人民电视 2017年03月06日
2017/03/06
详情
胡鞍钢:“十二五”控烟目标未实现 堪称“不及格”
姜垣、胡鞍钢、胡琳琳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17年3月1日北京市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已实施近两年,这一天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上海迈入了“全面控烟”时代。目前全国《公共场所控烟条例》也在公开征求意见,公共场所能否全面禁烟备受关注。我国已有18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的控烟法规,但仅覆盖了10%的人口,仍有90%的人口没有受到无烟法律的保护。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姜垣指出,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姜垣呼吁尽早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作为世界第一烟草大国,“十三五”期间应如何加强控烟工作?如何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控烟目标?光明网以下刊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胡琳琳联合撰写的“十三五”控烟报告,以飨读者。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布的《10城市公众对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态度调查报告》显示,近92%的公众支持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
2017/03/02
详情
观点 | 如何看待美国制造业回流?
胡鞍钢 任皓来源:《参考消息》2017年3月1日第11版 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最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就是“制造业回归”,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据外媒报道,2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二十多名制造业企业高管时再次重申,将努力把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事实上,特朗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制造业回归”口号的美国总统,早在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提出了相关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美国的制造业回归? 制造业回归”的经济背景 “制造业回归”口号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5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1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2.03%,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3年28.12%的峰值相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并非一日发生,而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量变过程。与此同时,一大批美国跨国制造企业不断地将生产中心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成本优势、特别是市场优势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就成为美国制造业投资转移的重中之重,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有7万座美国工厂关闭,不仅扩大了它的海外收益,还直接出口到全世界也包括出口到本国市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
2017/03/02
详情
中国完成了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减贫任务
胡鞍钢 杭承政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2月24日 第 01 版)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扶贫脱贫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今,中国对于世界减贫贡献达到1/4以上。中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中国贫困人口在2013-2016年间减少了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世界银行明确提出全球每年需减少5000万贫困人口的减贫目标,中国实际完成了每年全球任务的1/4以上(27%)。此外,中国不断提高按现价计算的贫困线,从2011年的2300元提高至2015年的2855元,相当于提高了1/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成“无贫困的社会”。到2020年,中国一定能如期消灭贫困,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为什么能够如此高效率地推进脱贫工作?为什么能够在过去近40年时间创造世界减贫的奇迹?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协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提升人类发展...
2017/02/28
详情
观点 | 齐晔:若美国退出将威胁《巴黎气候协定》
文章来源:中外对话 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各方对美国是否会继续与其他国际伙伴展开气候变化合作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在这一重要时刻,中外对话采访了来自中国、美国和印度的多位专家,就美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甚或全面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各国将如何应对气候挑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齐晔,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奥巴马政府在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时就料到国会不会批准这个文件,这样一来,《巴黎气候协定》基本上也就不可能成为美国国内的正式法律。制订美国气候行动计划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美国履行气候承诺,而《清洁电力计划》则是它的核心部分。 目前的美国总统和环境保护署署长都对气候变化说持否定态度,因而可以想见,受前任政府高度重视的这两项计划未来会有怎样的结局。不过,各州和地方层面的气候保护行动应该还会继续下去。 若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恐将受到威胁。如果其他国家,特别是伞型集团成员国也仿效这一做法,那么《巴黎气候协定》恐怕也要就此终结了。 幸运的是,美国的决策并不会对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产生影响。这不仅是因为气候行动符合...
2017/02/24
详情
[新常态·光明论]胡鞍钢:消除心理差距 助力"造血"扶贫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与扶志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扶贫必扶智,要通过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脱贫必脱愚,否则先扶贫后返贫。扶贫“造血”既要改变外因,创造脱贫的外部环境,“志、智、愚” 三助,消除心理差距,促进内因变化,这是核心所在。【新常态·光明论】栏目以下刊发胡鞍钢教授及杭承政博士的独家约稿文章以飨读者。 图为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石桥村新天地家庭农场,农民正在果业基地耕耘。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杭承政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
2017/02/23
详情
清华思客 | 朱旭峰:西方智库建设
朱旭峰 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智库是一个从事开发性研究的跨学科的政策资讯类机构,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机构才算智库,国内外的智库有何差别。我们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旭峰教授为大家讲解有关智库二三事。 智库问题在国内成为热点源于2013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报的《新时期加快我国政策咨询类智库建设的建议》内参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智库发展还相对滞后,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类智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谏言献策,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习总书记的一长串批示为中国智库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提出了新型中国特色智库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智库呢?智库这个词是对一类社会组织的昵称,其实就是政策研究机构,但并不是所有的政策机构都能叫做智库。一般来说,智库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跨学科地研究最广泛的政策问题,在政府、企业和...
2017/02/22
详情
王亚华、高瑞、孟庆国: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为村容村貌、农田水利、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公共事务,在很多村庄无人组织、少人参与,呈现普遍衰败的景象。当前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公共事务治理危机,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瓶颈。研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危机的成因与应对,对于深化农村治理认识与推进农村治理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广大无特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劳动力流出的村庄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危机的成因,总结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展望农村治理改革的战略取向。 一、中国农村“发展悖论”与公共事务治理危机 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喜忧参半。一方面,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由2003年的2 622元增加到2014年的9 892元,实现了“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由2003年的43 069.53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60 702.61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另一方面,农村...
2017/02/22
详情
纪念邓小平 | 邓小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长期红利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摘 要]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战略抉择,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于教育现实状况的认知和判断均对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就邓小平个人而言,他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办法曾先后做过两次重要决策:第一次是1966年6月13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与刘少奇一起做出了推迟进行高等学校招生并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决定。第二次是1977年9月,邓小平力排众议,提出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第二次决策不但产生了长期的人力资本红利,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缺乏的国家。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人口多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人力资本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多并不一定是好事,除非将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财富,[1]因此,中国应当以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本,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以投资人民、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本质上又是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扩大...
2017/02/20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