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绥等:国家医保局应着眼于建立社会治理机制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杨燕绥 曲歌 医疗保障即指人人享有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社会治理即指社会利益相关人长期合作与实现共赢的制度安排和实施过程。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13.5亿人,卫生总费用接近GDP的6.5%,国民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这说明医疗保障投入产出绩效基本达标。但是,加入政府支付能力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因素,用全国数据估计的卫生费用收入弹性为0.970,已接近奢侈品的边界,且地区间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很大。我国亟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控制成本和提高质量,在解决发展均衡性问题的同时求充分性发展,这需要建立综合的社会治理机制。 建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背景 社会医疗保险构成医患保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属于社会法范畴,需要社会治理。 2010年《社会保险法》第31条规定:“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订立医疗服务协议,规范医疗行为、提供合理医疗服务”,规范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议关系。2014年人社部54号文件要求各地引入智能审核,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找到与医生对话的办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打造医患保对话平台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55号文件引入美国学者肯尼迪·阿罗的随机均值理论,推动基于病种病...
2018/05/23
详情
人民观察|过勇:全面从严治党 克服消极腐败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20日 05 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有新表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不能动摇、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消极腐败产生的根源,系统总结我们党治理消极腐败的历史经验,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始终,下最大气力、毫不松懈地防范和克服消极腐败危险,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深刻认识消极腐败危险产生的根源 从理论上说,消极腐败现象可以理解为消极现象和腐败现象,其中不仅包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作风问...
2018/05/23
详情
薛澜:构建全球性治理新秩序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19日 23版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机遇。作为具有重大潜力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有望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化之后引领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幅解放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的潜在风险,以及其中蕴含的新兴生产力和对人类现有经济社会结构的多元影响,也需要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予以关切、回应,并推动现有治理机制与秩序的重构。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安全合作三方面对现行国际秩序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会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也会对各国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战。同时,人工智能对数据开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准入以及法律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内在要求,也会反过来促使各国政府采纳适应性的创新治理模式,协调治理标准与规制手段,提升各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社会治理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为全球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助力。人工...
2018/05/09
详情
胡鞍钢:谈学习马克思科学方法和精神
此文系作者2013年10月31日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主持马克思主义学习第四讲,在韩毓海教授讲课后的讲话录音稿,由地力·夏提吾布力协助整理,作者又作了修改。 文章收录于:国情报告第十六卷,2013年。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版序言和跋中讲了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记得在1971年时,在黑龙江北大荒记下了这段精彩格言。这不仅影响了我的青春年华,后来还影响了我的一生。回过头来看,人生之途就如同登山,马克思的精神成为我在国情研究的领域科学攀登的一种激励,一个最好的榜样。 今天请韩毓海教授介绍两本马克思著作:《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我在40年前看过大字本,当时我在北大荒务农,也看不懂,但是今天一听介绍,感觉理解特别清楚。其实历史总会重复,刚才大家已经介绍了。我今天想讲的主要还是怎样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经典的《资本论》等著作,来学习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马克思攀登科学高峰精神。有的人说,毛泽东没有完整地读过《资本论》。其...
2018/05/06
详情
清华107岁生日,清华公管院长薛澜有这些新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网(ID:youthzqw) 记者:陈琛 宋莉 马珊 审发:卢冠琼 图为清华公管学院院长薛澜。中国青年网记者宋莉 摄 4月29日,清华大学迎来107岁的生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校友总会公共管理校友会主办的“清华大学107周年校庆返校讲堂”在公管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 校庆日返校讲堂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校庆品牌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返校讲堂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殷存毅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学院各位老师和院外专家学者一起共同庆祝清华华诞、追忆公管求学年华、分享学科前沿成果、探索国家治理之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薛澜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达了两个期待。 第一个期待,是对清华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清华公管将迎来18岁的成人礼。薛澜表示,其实对于未来有非常多的期待,但是最大的期待是在中国新时代发展当中,清华公共管理能够在引领中国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建设过程中成为一个支柱力量,能够成为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能...
2018/05/06
详情
孟庆国做客“荷声讲坛”解读国家机构改革
来源:清华新闻网 4月12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文科建设处处长孟庆国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作了题为“国家机构改革解读”的主题报告。这是校机关党委主办的“荷声讲坛”系列报告会的第六讲。校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欧阳沁主持本次活动。 图为孟庆国作主题报告。许德刚 摄 孟庆国首先以国家机构的宪法定义破题,厘清了国家机构的概念、作用与组织框架;接着,他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职能、机构、管理的关系,从宏观环境、改革目的、重点领域、改革类型等角度详细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剖析了本次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丰富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方面面。 孟庆国表示,国家机构是国家治理的最重要主体,推进国家机构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职能转变在组织结构调整上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逐步理顺职责关系、合理划分管理权限,实现了从“统御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不同时期面对国家阶段性发展特征做出的积极响应。 孟庆国指出,本次国家机构改革是党、政、军、群各方面同步...
2018/04/16
详情
王亚华: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如何实施
来源:人民论坛 2018年04月上 继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三农”发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迎来了黄金时期。但喜人成就的背后仍存隐忧,我国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仍未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依然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系统解决中国农业农村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循序渐进,即在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安排下,依照每个战略阶段问题的特点予以针对性解决。 第一步:2018—2020年,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
2018/04/16
详情
《光明日报》刊文|过勇:继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0日 05版 【红船听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标本兼治,既要夯实治本的基础,又要敢于用治标的利器。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早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这其中自然包括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
2018/04/11
详情
博鳌亚洲论坛|胡鞍钢:发出“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
原文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4月10日,记者万鹏 原文标题:习近平主席打响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发令枪”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启示、世界意义和影响,以及在新的历史当口中国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作出了最权威的阐释。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员,新闻学院特聘教授贾文山等多位学者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谈到,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聚焦亚洲,放眼全球,带给亚洲乃至世界关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策略的崭新选择,表达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时机恰当,也意味深长,演讲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四次博鳌之行发出“中国声音”:阐明共创未来新主张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又于2013年、2015年两次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今年是他8年来的第4次博鳌之行。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
2018/04/11
详情
潘洁教授《南华早报》刊文探讨国务院机构改革与中国环保新时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潘洁教授近日在英文《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刊登题为China enters a new era for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的英文评论文章,就新一轮机构改革对中国环保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将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组建生态环境部。潘洁教授在文中指出,本轮机构改革有力地整合了机构资源、优化了职能配置,将有助于政府迎接新时代的种种挑战。同时,这次改革也是中国环保史上的里程碑,新组建的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承担环保新重任。通过组建生态环境部,将原来分散在各部委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职责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环保目标。同时,原归属于国家发改委的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也将划入生态环境部。鉴于减排目标已经被纳入我国五年规划,潘教授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气候政策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而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则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管理铺平了道路。 潘教授在文中总结道,中国本次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无论对国家还是世...
2018/04/11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