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周绍杰: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的(原文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文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08日 第0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他说,“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仅用40年时间,中国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世界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 中国减贫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7年的58.5%,城镇人口规模增加6.4亿,同期贫困人口规模减少7.4亿。这一增一减的合力,极大降低了农村贫困发生率。中国率先在世界发展中大国终结绝对贫困,即国际贫困线的贫困发生率小于3%。 其次,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0年间,教育和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本红利。如从教育领域看,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共录取27万人,而2017年高考录取76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提高至2017年的45.7%,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
2019/01/09
详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江小涓:不同的经济理论都认为服务业是一个低效率的产业这是错的
来源:经济学家圈 中国日报网 由中国日报和网易新闻联合主办的2019影响力峰会1月5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是“预见未来”。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江小涓在峰会上发表演讲 以下为现场实录: 江小涓: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时间、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活动。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高度联通时代的服务型经济”,这个标题就串起了我今天想分享的主要观点,一个是我们现在是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我们进入这个时代背景是高度联通的时代,如果我们想继续获得一个比较合意的发展的话是需要创新的。 一.服务经济时代的增速下降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服务经济时代增速下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我们说现在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是这样一个阶段,2012年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的比重超过了50%,另外两个图显示的是服务业就业的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加值的贡献。 从国际经验看,到了服务业为主的时候是一个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阶段。所有箭头指的是这个经济体服务业比重超过一...
2019/01/07
详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龙亮军 胡鞍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变迁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沙化面积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目前,却开始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国拥有的森林总面积达到31.2亿亩(其中,人工林的保存面积占三分之一,达到10.4亿亩,占全球人工林的一多半),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37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17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00亿美元,成为林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第一大国。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生态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沙化面积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目前,却开始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从单位GDP能耗指标来看,2017年比1978年降低了77.2%,年均下降3.7%。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改善,重点环保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均比2013年降低了30%以上。2017年全国河流中的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78.5%。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自然资源租金损失占GDP比重,从1980年19.06%下降至2016年的1.13%。1990年-2014年中国单位GDP(PPP 2011国际元)二氧...
2019/01/07
详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彭宗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未来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研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彭宗超教授在2018年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年会暨“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未来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以下为演讲内容。 这些年,我们做了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面的一些研究,相关情况想跟大家分享,也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教。我的分享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第二个方面是社会稳定与风险评估,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安全与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回过头去看很多方面的经验和总结,发现其中有一条特别重要,也即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怎么发展?要靠改革提供推动力,当然有时候改革说不定会带来政策上的一些挑战,进而会带来一些麻烦。同时社会不稳定风险又会促进一些改革。这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象一点比喻,咱们现在越来越多朋友都会开车,改革、发展与稳定就像开车系统里边三个关键子系统,一个是方向盘系统,主司前进与发展方向,一个是油门系统,主司前进与发展动力,还有一个是刹车系统,主司稳定控制,三个系统...
2019/01/02
详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王亚华教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改革开放创造中国奇迹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21日 第 0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运用了大量数字和实例,直观展示了当代中国发展奇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纪录。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以如此人口规模,实现速度如此之快、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贡献幅度如此之大的经济增长。 围绕当代中国发展奇迹特别是经济发展奇迹,理论界已有大量讨论,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世界银行对二战以来维持了7%以上增长速度超过25年的经济体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五条经验:充分利用了世界经济;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保持了高储蓄和高投资率;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拥有负责、可信和有能力的政府...
2018/12/21
详情
过勇教授被国家监察委员会聘请为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12月17日,国家监察委员会在京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过勇被聘请为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的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主任杨晓渡出席会议,为特约监察员颁发聘书并讲话。他强调,特约监察员要深刻认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光荣使命,监督帮助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沿着党和人民确定的正确道路前进。 杨晓渡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实现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利于坚持标本兼治、巩固和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规范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既要强化自我监督,也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 根据《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工作办法》规定,特约监察员须履行以下职责:对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提出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制定纪检监察法律法规、出台重大政策、起草重要文件、提出监察建议等提供咨询意见;参加国家监察委员...
2018/12/21
详情
王亚华教授参加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科高峰论坛并做大会主题演讲
12月1-2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主办,湖南农业大学承办的全国农林水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协作组成立大会暨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科高峰论坛在湖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以“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全国农林水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共同推进公共管理服务行业与地方区域发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近50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教师和湖南农业大学逾千名学生参加了协作组成立大会暨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科高峰论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治理:问题、进展与取向》的论坛主题发言,以及题为《增进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分论坛发言。 全国农林水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协作组揭牌 12月2日上午举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高峰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鲍静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主持,教育...
2018/12/05
详情
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此,要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
2018/10/29
详情
薛澜教授荣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领域“杰出贡献奖”
10月20-21日,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改革开放40年:科技促进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的近千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方新研究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教授先后致词。 图为大会现场。 会上同步举行了第二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颁奖典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荣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领域“杰出贡献奖”,并做了题为《科技创新政策40年:回顾与反思》的大会报告。 图为薛澜教授荣获“杰出贡献奖”。 薛澜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中国科技与创新事业发展40年来的成就,指出中国在创新系统建设、加强研发投入、推进重大领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与开放形成了良性互动,但是也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原创性高水平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产业...
2018/10/26
详情
王亚华教授组织参与IASC24小时网络直播会议
10月4日至12日,是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命名的国际公共事物周(WorldCommonsWeek2018),围绕该主题在全球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10月12日,全球20多个国家的学者联袂贡献了一场24小时连续网络直播会议(24HoursofGlobalNoon-hourWebinars),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代表中国组织了东八时区(UTC+8)的网络直播。 在12日中午举办的这场网络直播会议中,王亚华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爱德华多·阿拉拉尔(EduardoAraral)分别介绍了中国和亚洲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亚洲是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主要起源区域,国际水管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Instituteofwatermanagement)、国际林业研究所(Centerforinternationalforestryresearch)、尼泊尔灌溉研究等研究机构和研究地点都在亚洲,因此许多学者也选择在亚洲工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印度都曾经是IASC双年会的主办地,亚洲学者发表的公共事物治理的文章也日益增多,得到广泛关注。但是公共事物治理在中国是新兴的研究方向,以2000年《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中译本为标志,中国情境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才正式开启。目前,虽然有大量的中文成果发表,英文成果也陆续出现在国际期刊,学术网...
2018/10/18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