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教授接受台湾《旺报》访问,畅谈大陆政治体制优点
日前,我院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接受台湾《旺报》访问,畅谈了大陆政治体制的优点。他主张大陆的“集体领导制”远优于美国“个人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他认为美国总统虽然是民主选举产生,但总统一旦产生,就是个人集权制度。而“中国集体领导制”下,“多人领导比一人要好”。胡鞍钢认为,中国政治家的产生要经过很多历练过程,中共领导人的产生过程,已经形成一套制度安排、制度学习,既竞争,同时又避免拉票,比较务实。干部的学习也有一套制度安排。胡指出大陆领导人淘汰的过程,一方面是选举,第二是筛选,不调研、不学习就会遭到淘汰。 集体领导、政绩导向、循序渐进、重视调研学习,这是胡鞍钢眼中大陆政治体制的优点,也是中国模式的优势所在。其实,如胡鞍钢所提到的,“选举”的机制也存在大陆政治体制之中,在大陆政治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推荐、提名、票决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模式的支持者来说,是否“选举”,并非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根本的、主要的差别,根本的关键在于,西方民主制度似乎已经走上了“唯选举论”的歧路和窄路,这使得“选举”的弊端也发挥到极致。
2014/03/06
详情
杨永恒:防止一“买”了之——政府购买服务试水中的问题
转引自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27/c49150-24238462.html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图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契合了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的应有之意。但是,政府购买服务时“买什么”、“怎么买”、“买后如何管好”等问题仍值得思考和探讨。 问题之一:单纯考虑成本因素、选择出资低者中标 政府在购买服务时,必须严格遵循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例如采用竞争性招投标的方式;应根据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经验、成本、持续性等标准,来综合考察、评估和选择服务提供商,而不仅仅是考虑成本因素。 如果单纯考虑成本因素、选择出资低者中标,实际上忽略了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持续性等重要因素,这种方式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有些企业为了赢得外包合同,大幅压低投标价格,中标后再通过降低工人工资的方式转嫁到工人身上,损害一线职工的利益;或者缩减公共服务内容,降低公共服务质量,损害公众的利益;或者先低价中标,然后再以各种理由施压政府部...
2014/02/20
详情
胡鞍钢老师获评《人民论坛》“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人民论坛网“中国故事之思想的力量——十大思想人物与人民论坛思想年会”2014年1月26日在京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庆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老师被评为十大思想人物之一。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由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推选,以权威、独到、影响力和责任感为主要评选标准,由100位各领域专家代表、300位读者代表以及人民网、人民论坛网、凤凰网网友投票选出。 获奖理由: 他是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对中国政治群体及其产生机制的独创性研究,表明了他对中国国情理解的超前性。他站在国情研究的理论角度指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是来自于实践的锻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代表性观点: 中国的政治家集团的产生基本上是依靠两大机制:一是选贤任能民主推荐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通过中央“两委”人选考察组对干部素质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确定政治家集团候选人预备人选,这一点是西方没有的。二是党的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机制。先是通过地方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后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差额选举正式产生党的政...
2014/01/28
详情
王名教授获责任中国2013公益思想奖
我院王名教授获2013年度责任中国公益思想奖。责任中国是由南方都市报从2010年起对民间公益、公民行动设立的公益奖项,由专家评审团经程序评选,每年颁发一次。今年组委会对王名教授发表的颁奖词如下: “NGO从舶来概念到社会风潮,潜心策动者,功勋卓著。以学术研究介入社会演进,用坚韧建言促动民间大改观。字里行间的凝视,闪耀公共智识之光;年复一年的守候,护持社会成长的血脉。良知永不过时,学者自当珍重。” 供稿:NGO所
2014/01/15
详情
杨燕绥教授获人民网“责任中国”2013年度评选十大最受欢迎嘉宾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 揭晓活动于2014年1月15日上午在人民日报社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被评为2013年度人民网“最受欢迎十大嘉宾”之一。杨教授的获奖理由是:直击“养老”热点,解读清华改革养老体制8方案,提出老年人口贡献红利,是良性的也是必须的。观点清晰明了,引发群众热议。 杨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说:回顾2013年,我能和中国公众和广大网民以空前的规模和极大的热情讨论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养老金问题、养老服务体系问题,非常感慨!养老是个未雨绸缪的事情,要提前做好准备。非常感谢人民网能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共同交流,我也相信2014年会有更多的社会共识。我有个想法:希望能把人口问题写进小学课本,让大家知道中国的人口结构;把养老金问题写进中学课本;用我们大家的理智来抑制网络上的断章取义。加固网络的媒体作用。 杨燕绥教授和她的团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基金和公共管理学院的支持下,坚持“人均GDP福利相关性原则”研究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养老保障问题,创建了老龄社会发展、养老金、医疗保障三个指数,并将定期发布《中国老...
2014/01/15
详情
程文浩:普查并公开权力清单是反腐基础工程
(转自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3-12/19/nw.D110000zgqnb_20131219_1-07.htm) 在公共权力种类繁多、自由裁量权巨大的现实情况下,通过权力普查掌握公共权力的总体状况,通过公开权力清单主动公开权力“家底”、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确保百姓对于权力运行过程的知情权,堪称加强权力监督、源头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话题的热度一直未减。随着一批高官落马,公众对未来的反腐工作有了更多期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单为一章,其中许多新的反腐举措引发公众热烈讨论。 《决定》中新的反腐举措有什么意义?未来我国的反腐工作将有哪些动向?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专访。这位曾出席去年年底中央纪委专家座谈会和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法治反腐”专家座谈会的专家指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措施陆续出台,不断加大对“老虎”与“苍蝇”的打击力度,显著改善了党风政风,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下一步应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民意基础,在...
2014/01/02
详情
薛澜:公共治理体系改革与中国未来发展
(转自和讯网http://bschool.hexun.com/2013-11-02/159315042.html) 和讯商学院消息 201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19周年论坛于11月2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举行。论坛主题为“转·变:下一个十年的改革红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薛澜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全球经济恢复下,中国增长有所放缓,进入WTO之后,外贸高速增长的趋势很难持续下去,另外一点是贸易保护主义,这经济不行以后,大家对贸易更加关注,可能为了就业,他要想办法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以下是薛澜讲话实录: 首先,向中欧19周年的校庆表示祝贺。 到这儿来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刚才前面的三位发言者,都与我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刚才高翔已经谈到了,是我们的院友,许教授应该是在80年代,我们留学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吴敬琏先生也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联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是这个中心的主任,所以说很高兴这三位都是我们有着各种联系的好朋友。 刚才许教授也提到了,清华的很多校友对清华的支持,我感觉可能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来谈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负责任地讲,中国的高校其实面临的约束...
2013/12/05
详情
朱旭峰:政府决策的专家参与模式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10-28 朱旭峰 中国专家的政策参与可以分为四种行为模式。分别是“迂回启迪模式”、“直接咨询模式”、“外锁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 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关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被《人民日报》全文刊出,标志着中国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目标的体制改革的开端。 在公共政策学科体系里,学者们主要探讨的是政策变迁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专家的影响,而对“政策变迁反过来是否会影响专家参与?”这一问题鲜有讨论。 中国专家的政策参与可以分为四种行为模式。分别是“迂回启迪模式”、“直接咨询模式”、“外锁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 迂回启迪模式——新城镇医药卫生体系 迂回启迪模式的损失者嵌入性强,而知识复杂性高。专家如果仅仅通过直接渠道向决策者递交建议,将会面临来自政策网络内部的强大阻力。他们只能采取间接策略。又由于这类政策很复杂,他们的策略将是以专家身份向公众公开研究成果,以启迪公众对复杂政策问题的理解,通过公众舆论对政府施加压力以打开“政策之窗”,最后可能启动政策议程。议程一旦启动,由于政策的知识复杂性,决策者仍然需要...
2013/12/05
详情
胡鞍钢:布朗预言破产说明了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12-4 胡鞍钢 最近,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实现10年连续增产。历史地看,这一新闻强有力地证明了美国一些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的破产,我称之为“历史悲观论”的破产。 60多年前的1949年,中国大陆只有5亿多人时,美国时任国务卿艾奇逊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潜台词非常明显。而到了199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1.85亿人,比1949年增长1.19倍,粮食产量增长3.03倍,人均粮食产量增长84%,解决了温饱问题,用事实宣告了艾奇逊预言的破产。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国际论坛先驱报》撰文:“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将达到6.51亿吨(按16.3亿人计算),而粮食总产量为2.67亿吨,粮食供需缺口高达3.84亿吨,中国粮食自给率降至41%。他预言,中国将出现的严重粮荒,对全球粮食市场构成严重影响。 同年10月我分别在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版)和《联合早报》(中文版)评论布朗的文章是典型的历史...
2013/12/04
详情
胡鞍钢:“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望海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1月05日 第 01 版) 过去1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不仅创下了中国纪录,也创下了世界纪录。然而海外一些媒体,却总揪住“国进民退”不放,并有大力讨伐中国国有企业之势。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只有20多年时间,却是爆发式发展。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超大规模成长的阶段。 1990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数为57万人,占城镇就业总数的0.3%,农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为113万人,占农村就业总数的0.2%,全国合计17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0.26%。这是1992年之后中国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民营企业的起点。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十年规划和重要部署,也成为发动中国民营企业的强大推动力。 到2002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999万人,相当于1990年的3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4.5%;农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也达到了1411万人,相当于1990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3.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十年规划和重要部署,并对大力发展和引...
2013/11/06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