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胡鞍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① 这就为清华大学以及我国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他还特别明确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 任何人才并不是自发自动形成的。首先是需要育人,其次是需要育才。育人为本,育才为目。习近平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大学就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为谁育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它的根本任务和政治属性就是“为党育人”,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只有中央党校或地方党校承担这一使命。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学,第一责任始终是“为党育人”,这是中国大学的政治方向、政治功能、政治责任、政治属性,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 早在1964年,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他指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什...
2021/04/23
详情
清华思客 | 郑振清:两岸统一进程的四次变奏:政治对立与经济融合之间的政策调整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2020年,民进党当局继续否认“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付之阙如,两岸的政治对立也随着中美关系紧张而不断加深。而在同时,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年全年两岸进出口贸易仍逆势同比增长14.3%,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降反升,创下十年来新高。这种奇特的“政冷经热”现象是地缘政治矛盾和两岸产业链共存的结果。这种共存是如何形成的?对国家统一进程有什么影响?本文梳理过去四十年两岸统一进程中的四次政策变奏,探讨这些问题及其蕴含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一次变奏:对台招商引资,布局“先经后政”的统一进程 1980年代,中央虽然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但也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当时国力不强,百废待兴,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并且,对台统一难以越过东西方“冷战”的基本格局。基于此,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两岸贸易、对台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走上以国家发展逐步带动国家统一的道路。在这条历史征途上,由于台湾内部政局变化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央对台政策出现了四次重要的调整,国家统一进程通过这四次变奏砥砺前行。 祖国统一的战略方针没有改变,但是统一的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2021/03/29
详情
朱旭峰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3月24日,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曁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倡议和推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26家管理类、经济类核心期刊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将致力于开设案例研究专栏、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工作,携手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的宣传阵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动形成中国案例研究浓厚氛围和气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介绍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以下为发言全文: 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受学院委托,我以清华公管学院的具体工作为例,向各位汇报案例教学、案例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
2021/03/27
详情
薛澜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研究型案例建设的思考
3月24日,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倡议和推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26家管理类、经济类核心期刊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将致力于开设案例研究专栏、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工作,携手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的宣传阵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动形成中国案例研究浓厚氛围和气候。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在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上就“研究型案例建设的思考”作主题发言。 他表示,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的成立扩大了案例研究的内涵边界,将其从特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
2021/03/27
详情
江小涓院长在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3月24日,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大会曁案例建设高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倡议和推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26家管理类、经济类核心期刊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将致力于开设案例研究专栏、组织案例研究高端研讨、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等工作,携手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的宣传阵地,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推动形成中国案例研究浓厚氛围和气候。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小涓在成立大会上致辞。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富芝副部长,培勇副院长,陈旭书记,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欢迎和感谢各位的莅临。刚才,陈旭书记、富芝副部长,培勇副院长的致辞充分肯定了案例研究和成立期刊联盟的重要性,我完全赞同。去年11月24号,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时,大家一致认为研究团队与学...
2021/03/26
详情
观点 | 朱旭峰 周慎:让人工智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下文章来源于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作者朱旭峰 周慎 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议程”),所制定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继千年发展目标(MDGs)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协作指明了方向,勾画了世界繁荣可持续的蓝图。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未来世界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动能。人工智能以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独特的技术能力,已经在农业、交通、能源、金融、教育等各个方面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赋能方案的同时,其自身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国际治理及形成广泛的国际合作刻不容缓。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应用(AI4SDG)。国际电信联盟主导搭建的人工智能全球包容性对话“人工智能向善峰会”(AI for Goo...
2021/03/09
详情
杨永恒教授接受采访谈十四五规划热点问题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与往年相比,近3000名代表的案头多了一本厚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我国每五年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计)划,已经到了第14个。中国在一本又一本的五年规(计)划指引下,一步又一步迈向现代化。“14”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是全球肆虐的疫情和阴晴不定的国际局势,国内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使得“14”和2021年都有了新的使命。 13个“五年”回顾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建设是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之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巨大贡献。从1986年开始执行的“七五”计划,提出了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七五”后,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95年9月28日,中共...
2021/03/08
详情
梁正教授接受央视《法治在线》采访谈人脸识别
无处不在的“刷脸”应用到底安不安全?我们的人脸信息是如何被采集,又储存在哪里?是否受到了应有的保护?日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在接受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专访时详细解读了上述问题。以下为梁正教授主要观点摘编: 人脸识别应用中 还会产生哪些安全问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事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专业人员,用攻击去暴露风险,再演练出针对性的防御技术,为人脸识别筑起安全防线。除了技术本身的风险,人脸识别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值得关注的安全问题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对个人隐私的这方面的担忧,泄露的问题。第二是安全的问题,不管是在这个金融交易,还有一些像家居生活这样一些方面。第三个其实是被滥用的方面的这个担心。 对数据安全要保护 但不能因噎废食 目前,有许多用户出于人脸信息被泄露的顾虑,对这一技术感到不信任。专家表示,相关立法已经在重点关注人脸数据的采集和管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数据的这个存储,其实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2021/03/04
详情
观点丨过勇:美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制度性腐败
“人们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下降至20年来最低点”,国务院新闻办将于近期发表的《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指出,美国民主制度失序引发政治乱象,金钱政治扭曲压制民意,选举成为富人阶层“独角戏”。特别是美国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理日益凸显其制度性腐败,由于制度性腐败衍生勾连的其他腐败也在不断发生。何为制度性腐败?美国的制度性腐败有哪些特点?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过勇。 记者:什么是制度性腐败?为什么称之为“制度性”?有哪些特点? 过勇:制度性腐败是由于制度本身存在固有缺陷而引起的腐败现象,具有一定的天然性。之所以称之为“制度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类腐败与制度设计紧密关联,往往具有历史重复性,因此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治。制度性腐败与政治腐败这类“大腐败”相联系,然而人们往往更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小腐败”。事实上,“大腐败”对国家产生的危害更大,甚至极易引起政治震荡。制度性腐败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具有所谓“合法性”外衣,将腐败行为通过制度漂白为合法行为,从而逃脱法律制裁,在合法制度的庇护下很难对这类腐败进...
2021/03/01
详情
蓝志勇:走在“双一流”奋进的道路上
以下文章来源于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作者蓝志勇 一、双一流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构想。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国137所高校入选。2020年9月18日,清华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过五年建设,清华大学在引领性、独特性和贡献度方面,展现了我国“双一流”建设新高度,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方面始终走在最前列,引领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发展模式变革,贡献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旗帜作用。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任务。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在人数规模、资金投入、高水平实验室建设、论文发表数量和学术干劲上,确实进展神速,令世界瞩目。近年来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波巨浪。当然,也有评论说,是否达标“双一流”,最好是独立评估机构在校外做,让人家说...
2021/02/20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