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杨燕绥:建立全面开放的个人养老金账户 调整医保基金支出结构
来源:华夏时报网 记者:王晓慧 2020年的两会,比往年来的要晚一些。但不变的是,民生依然是两会人民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其中,养老和医疗一直都是民生领域的重要方面,除了两会的代表委员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5月21日,养老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养老金方面,要尽快完成全国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和管理体制,为发展个人养老金开拓空间。二是调整医保基金支出结构,支持发展社区医疗。一直以来,“社会保障”都是两会调查期间备受关注的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定调。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看病等话题持续升温。2020年5月14日,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国家经济周刊发布的《中国银色经济和健康财富综合发展指数》显示,积极老龄化慢速发展、未备先老的局面有所改善。同时,重点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该指数的创始人,杨燕绥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以下两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夯实基础养老金 全面开放个...
2020/05/28
详情
清华思客|楚树龙: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不仅短期内使全球化几乎停滞,从长期看也会对全球化进程产生较大的局部负面影响。不过,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会被疫情改变或逆转,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一、疫情下“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增强 近年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相关思潮渐有增强的趋势。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国第一”、“国家主义”,与中国等国大打贸易战;在欧洲、北美和拉美等广义的西方世界,“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正在兴起和回归。特朗普自称是“民族主义者”,并引以为自豪,攻击对手是“全球主义者”。[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势进一步增强。在疫情初期,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称疫情有助于使美国企业回归美国。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疫情期间说:“我们必须减少在某些产品的供应方面对几个大国的依赖,尤其是中国;并加强我们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医药等战略价值链中的主权。”[2]法国前经济部长阿诺·蒙特堡也说:“全球化结束了。因此,将需要利用我们的自身资源来重建我们的经济、技术与生产独立性。”[3]突发的疫情使世界范围内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短期内供不应...
2020/05/26
详情
梁正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5月19日 记者 刘 垠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如何强化关键环节和领域的保障能力?5月16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以下为报道全文 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 ——专家详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新型举国体制一词,最近热度颇高。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这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
2020/05/26
详情
江小涓: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
5月14日,由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美团研究院、新华网主办的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与中国经济新动能研讨会暨《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围绕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快速推进背后引发的深层思考,如何打造“服务业新基建”,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江小涓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活动,因为服务业和数字化是我现在研究的两个重点。我现在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当院长,我还是另一个院长,即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院长。这是一个智库类机构,重点是三块儿,一个是服务经济,一个是数字经济,一个是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我们做过一些重要的研究报告,在场的夏杰长副院长、姜长云副所长我们合作做过一个很重要的内部报告。很希望和在座的各位研究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的同仁更多的合作。 我们讲的题目是“跨越与创新”,跨越讲什么?跨越讲的是到了人均GDP一万美元、服务业为主的时候,...
2020/05/26
详情
共同抗“疫”丨梁正:信息技术助力复工复产与产业转型变革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大幅震荡。这既是对国际协调合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次“洗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外部冲击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以疫情防控为前提推动产业转型攻坚战由此开启。 一、疫情冲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可见,未来应着眼如何“化危为机”,快速识别短期和长期内产业发展的机遇,分类精准施策,激发产业新增长点,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是需求反弹型产业迅速回弹的机遇与精准预判应对的挑战。疫情期间线下消费类的服务被迫中断,商贸零售、酒店餐饮、影视文娱、旅游交通等产业累积了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将迅速释放,这类需求反弹的产业要做好预判,提前...
2020/04/29
详情
清华思客|李应博:全球经贸形势下两岸产业关系走向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2018年初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使很多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风险显著增加,台湾地区即受此影响严重。在新的全球经贸形势下,两岸产业关系将走向何方?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李应博副教授为我们解读。 01、全球经贸形势对两岸产业关系的影响 自2018年初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以来,全球贸易形势急转直下。这不仅扰乱了国际间的正常贸易秩序,也使得很多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承担了贸易链到产业链的传导效应,产业链条碎片化和断裂风险显著增加。台湾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高达67.6%,且出口到美国所占GDP的比重高于韩国和中国大陆,处于全球生产网络变化期的台湾企业必将受到显著影响。在当前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过程中,台湾产业的“OEM”(代工)模式面临挑战,跨国企业在培育自己所能掌控的产业价值链时,逐步会将台湾“挤出”。“代工”由于缺少整体产业链,核心关键性技术无法获取,面临较高“可替代性风险”。 大陆台商作为美国代工厂,这些年来为美国很多关键制造业提供零部件。从全球生产网络看,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网络早就在全球化中融为一体,长期贸易摩擦的结果是“一损俱损...
2020/04/29
详情
光明独家丨李应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普遍面临发展转型、资源生态诉求以及人口老龄化压力。“湾区经济”成为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地理模式。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开放度、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力成为全球创新焦点,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大湾区实现“2035”目标,建设成为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经济发展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约是纽约湾区的3.3倍,旧金山湾区的3.2倍,东京湾区的1.6倍。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为1.64万亿美元,远高于旧金山湾区,与纽约湾区相近,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从结构性指标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为2.63万美元,约为东京湾区的58%、纽约湾区的30%、旧金山湾区的2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每一平方公里的生产总值为2872万美元,分别是纽约湾区的50%、旧金山湾区的95%、东京湾区的52%。从上述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人均指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能...
2020/04/29
详情
共同抗“疫”丨蒙克:全球疫情中的“同理心赤字”与集体行动困境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围绕“病毒来源”和“疫情起源国”的各种“污名化”言论泛滥,出现了对特定人群实行“种族歧视”、禁止出口甚至扣留他国物资的现象。危机让人反思,为什么公共卫生危机没有促成世界各国充分的团结合作,反而诱发部分国家以邻为壑,采取各自为政的“碎片化”行动?为什么疫情的蔓延没能促进国际社会完善“更安全的全球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逆全球化”?疫情暴发后各国在应对措施和舆论上的反应,揭示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全球同理心赤字”(Global Empathy Deficit),即各国难以产生对他国国情、政策的共情与理解,从而无法基于理解调整自身政策和行为,形成共同抗疫的集体行动。本文将探讨此次全球抗疫中的集体行动与同理心之间的关系。 “集体行动”与“同理心” 集体行动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合作问题,就存在“集体行动困境”的现象。“集体行动困境”的成因是什么呢?哈丁(Hardin)认为,“集体行动困境”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本质属性,导致治理面临“公地悲剧”的威胁。“囚徒困境模型”(Prisoners'' Dilemma)说明,由于行为主体双方或...
2020/04/29
详情
王亚华教授领衔组织出版《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IJWRD)特刊
来源:“公共事物治理”公众号 《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IJWRD)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知名国际学术期刊(SCI/SSCI收录),主要刊载全球各地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前沿学术成果,旨在改进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促进水资源研究成果的分享。近日,《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2020年第36卷第4期出版了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吴逊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塞西莉娅·托塔哈达博士主编的特刊《中国水管理与政策的转型与创新》(“Innovative and Transformative Water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本期特刊汇集当代中国水资源管理和政策的前沿问题和最佳实践研究成果,围绕水管理的创新与转型,及水政策的新发展和新挑战,提供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见解。特刊共收录了国内外水管理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写10篇优秀研究成果,主题包括城市水管理、农业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河长制、水价与水市场、水生态补偿、水投资管理等,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多方面探索和多种创新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等为特刊撰写的专文“中国水政策和水管...
2020/04/29
详情
战“疫”公开课|薛澜:在突发事件中学习,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步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战“疫”公开课》今天推出“科学认识、同心战‘疫’”主题第七期,清华大学教授薛澜为我们开讲《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 课程介绍:课程以《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为题,分析了风险、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点,梳理了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若干方向。 一、风险、突发事件及其类型 突发事件一共分为四大类: 自然灾害,如2008年5月12号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 事故灾难事件,如2015年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等;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涉及社会安全的事件。 二、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 从新中国建国以后到2003年的非典期间,这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经历了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3年开始,以一案(应急预案)三制(法制、体制和机制)为核心。应急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大调整 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成立了应急管理部。 三...
2020/04/16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