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5月19日 记者 刘 垠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如何强化关键环节和领域的保障能力?5月16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以下为报道全文 新型举国体制“新”意何在 ——专家详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新型举国体制一词,最近热度颇高。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这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
2020/05/26
详情
江小涓: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
5月14日,由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美团研究院、新华网主办的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与中国经济新动能研讨会暨《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围绕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快速推进背后引发的深层思考,如何打造“服务业新基建”,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江小涓教授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服务业数字化:跨越与创新”。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活动,因为服务业和数字化是我现在研究的两个重点。我现在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当院长,我还是另一个院长,即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的院长。这是一个智库类机构,重点是三块儿,一个是服务经济,一个是数字经济,一个是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我们做过一些重要的研究报告,在场的夏杰长副院长、姜长云副所长我们合作做过一个很重要的内部报告。很希望和在座的各位研究服务经济、数字经济的同仁更多的合作。 我们讲的题目是“跨越与创新”,跨越讲什么?跨越讲的是到了人均GDP一万美元、服务业为主的时候,...
2020/05/26
详情
共同抗“疫”丨梁正:信息技术助力复工复产与产业转型变革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大幅震荡。这既是对国际协调合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次“洗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外部冲击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以疫情防控为前提推动产业转型攻坚战由此开启。 一、疫情冲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可见,未来应着眼如何“化危为机”,快速识别短期和长期内产业发展的机遇,分类精准施策,激发产业新增长点,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一是需求反弹型产业迅速回弹的机遇与精准预判应对的挑战。疫情期间线下消费类的服务被迫中断,商贸零售、酒店餐饮、影视文娱、旅游交通等产业累积了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在疫情结束后将迅速释放,这类需求反弹的产业要做好预判,提前...
2020/04/29
详情
清华思客|李应博:全球经贸形势下两岸产业关系走向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2018年初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使很多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风险显著增加,台湾地区即受此影响严重。在新的全球经贸形势下,两岸产业关系将走向何方?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李应博副教授为我们解读。 01、全球经贸形势对两岸产业关系的影响 自2018年初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以来,全球贸易形势急转直下。这不仅扰乱了国际间的正常贸易秩序,也使得很多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承担了贸易链到产业链的传导效应,产业链条碎片化和断裂风险显著增加。台湾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高达67.6%,且出口到美国所占GDP的比重高于韩国和中国大陆,处于全球生产网络变化期的台湾企业必将受到显著影响。在当前全球产业格局重新洗牌过程中,台湾产业的“OEM”(代工)模式面临挑战,跨国企业在培育自己所能掌控的产业价值链时,逐步会将台湾“挤出”。“代工”由于缺少整体产业链,核心关键性技术无法获取,面临较高“可替代性风险”。 大陆台商作为美国代工厂,这些年来为美国很多关键制造业提供零部件。从全球生产网络看,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网络早就在全球化中融为一体,长期贸易摩擦的结果是“一损俱损...
2020/04/29
详情
光明独家丨李应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普遍面临发展转型、资源生态诉求以及人口老龄化压力。“湾区经济”成为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地理模式。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开放度、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力成为全球创新焦点,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大湾区实现“2035”目标,建设成为世界级创新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经济发展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约是纽约湾区的3.3倍,旧金山湾区的3.2倍,东京湾区的1.6倍。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GDP为1.64万亿美元,远高于旧金山湾区,与纽约湾区相近,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从结构性指标看,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为2.63万美元,约为东京湾区的58%、纽约湾区的30%、旧金山湾区的24%。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每一平方公里的生产总值为2872万美元,分别是纽约湾区的50%、旧金山湾区的95%、东京湾区的52%。从上述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人均指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能...
2020/04/29
详情
共同抗“疫”丨蒙克:全球疫情中的“同理心赤字”与集体行动困境
来源:“清华大学藤影荷声”公众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围绕“病毒来源”和“疫情起源国”的各种“污名化”言论泛滥,出现了对特定人群实行“种族歧视”、禁止出口甚至扣留他国物资的现象。危机让人反思,为什么公共卫生危机没有促成世界各国充分的团结合作,反而诱发部分国家以邻为壑,采取各自为政的“碎片化”行动?为什么疫情的蔓延没能促进国际社会完善“更安全的全球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逆全球化”?疫情暴发后各国在应对措施和舆论上的反应,揭示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全球同理心赤字”(Global Empathy Deficit),即各国难以产生对他国国情、政策的共情与理解,从而无法基于理解调整自身政策和行为,形成共同抗疫的集体行动。本文将探讨此次全球抗疫中的集体行动与同理心之间的关系。 “集体行动”与“同理心” 集体行动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合作问题,就存在“集体行动困境”的现象。“集体行动困境”的成因是什么呢?哈丁(Hardin)认为,“集体行动困境”是由于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本质属性,导致治理面临“公地悲剧”的威胁。“囚徒困境模型”(Prisoners'' Dilemma)说明,由于行为主体双方或...
2020/04/29
详情
王亚华教授领衔组织出版《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IJWRD)特刊
来源:“公共事物治理”公众号 《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IJWRD)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知名国际学术期刊(SCI/SSCI收录),主要刊载全球各地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前沿学术成果,旨在改进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促进水资源研究成果的分享。近日,《国际水资源发展期刊》2020年第36卷第4期出版了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吴逊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塞西莉娅·托塔哈达博士主编的特刊《中国水管理与政策的转型与创新》(“Innovative and Transformative Water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本期特刊汇集当代中国水资源管理和政策的前沿问题和最佳实践研究成果,围绕水管理的创新与转型,及水政策的新发展和新挑战,提供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见解。特刊共收录了国内外水管理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撰写10篇优秀研究成果,主题包括城市水管理、农业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河长制、水价与水市场、水生态补偿、水投资管理等,阐述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多方面探索和多种创新路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等为特刊撰写的专文“中国水政策和水管...
2020/04/29
详情
战“疫”公开课|薛澜:在突发事件中学习,推动应急管理体系进步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战“疫”公开课》今天推出“科学认识、同心战‘疫’”主题第七期,清华大学教授薛澜为我们开讲《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 课程介绍:课程以《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之路》为题,分析了风险、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点,梳理了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若干方向。 一、风险、突发事件及其类型 突发事件一共分为四大类: 自然灾害,如2008年5月12号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 事故灾难事件,如2015年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 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等;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涉及社会安全的事件。 二、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 从新中国建国以后到2003年的非典期间,这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经历了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3年开始,以一案(应急预案)三制(法制、体制和机制)为核心。应急管理系统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大调整 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成立了应急管理部。 三...
2020/04/16
详情
江小涓: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
来源:新华网 本文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于4月11日清华公管院“2020干部培训公益年计划”系列讲座的发言实录,主题《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以下为讲堂内容。 我们看数字经济有两条线,一个是长期趋势,一个是近期赋能。长期的趋势我们讲以下四点,第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第二是新技术会提供发展新的支撑。第三是产业互联网发展提出的要求。第四是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出的要求,这是长期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向好的趋势。 近期赋能我们也讲四点,第一是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中间表现非常优异。第二是近期新基建概念的加入。第三是我们可以启动新的服务需求。第四是在这次防疫中,我们企业的能力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展现,被更多公众所了解。 我们按照这样两条线,今天跟大家介绍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第二,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确实是大展身手。第三,新的技术会拓展新的空间。第四,要启动更多的服务消费。第五,产业互联网会加快发展。第六,我们中央要求的服务业、制造业要融合发展。第七,今后在数字...
2020/04/15
详情
贾西津:公益,要热情还要专业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3月7日 面对复杂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社会慈善组织如何扮演好自身角色,避免和减少在运作过程中的混乱和矛盾,“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光明日报》2020年3月7日刊发文章《公益,要热情还要专业》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从社会组织的法制等方面谈了社会慈善组织如何加强专业性。 Q1:如何评价社会组织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 贾西津认为,在这次疫情中慈善组织开始形成平台,一些行动力很强的基金会在倡导形成日常应对机制,在后续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Q2:在法治专业化方面,社会组织自身做了哪些努力? 贾西津认为,2008年之后,社会组织自身有很多改善治理的努力,在基金会等领域也有越来越细致的法律规范。行业内出现如孵化器、行业自律组织等各种支持性组织,一些专业性企业也参与到公益行业的能力建设中来,比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帮助社会组织规范财务,改进治理;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有专门评估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性、公信力的平台……“效果是显见的,有一批发展得好的组织可以与国际接轨,但整体上的改善是参差不齐的。”贾西津说。 Q3:在社会组织相...
2020/03/15
详情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